今天中午飯后,見一名學生低著頭站在我背后,我有些納悶。“做錯什么事了?”我笑著問他,他的頭更低了。
“我……我上課的時候做了小動作。”“真的嗎?”說實話,我還沒特別留意過。“能主動來承認錯誤,還真了不起!”“是……是剛才葉順叫我過來的,他說你找我。”我回頭一看,一大幫學生正躲在班門口嘻鬧著。原來,同學們在捉弄他!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類似經歷:一天,我正和同學追逐著玩得正興時,同桌跑來叫我趕快去老師那兒,是什么事呢?作業未寫清楚嗎?和同學追跑不對嗎?還是上課走神被發現了……當我沉重地走到老師面前低著頭時,老師問我什么事,我回頭一看,同桌和一幫同學笑著跑開了,原來他們合伙一起騙我的。
為了消除他的顧慮,我拍拍他的肩,笑著說:“叫你來,是想表揚你。”他抬起頭,滿臉疑惑。因為剛接班,我還真不知道該找什么理由來表揚他。“那你猜,老師想表揚你什么?”
他還是低著頭。“這樣吧,我讓你猜3次,看你能不能猜出來。”
“我的作業做得不清楚。”聲音很輕。
“我上個學期沒考到95分。”
“我的‘三佩戴’忘記了。”
我一直搖頭。
這時走來兩個同學。“我知道,我知道!”他們爭搶著說,“你肯定是因為玩電腦被老師發現了!”“不是。”“那是因為你在樓梯口跑跳。”我還是搖頭。“你慘了,我們猜不出來了。”他們說笑著跑開了。
我理解了他的緊張,知道今天的談話只能暫告一段落了。“看來,你是真不知道老師想表揚你什么。這樣吧,什么時候想到了再跟老師說,去玩吧。”
談話后,我想了很多,為什么學生要用這種方式來開玩笑?是因為老師一叫某學生,就意味著要挨批了?
我們的教育是否經常與批評畫等號呢?我們人好像天生容易發現別人的短處,人人成為找錯專家,而且現在總覺得我們為師者較急躁,寬容之心也正越來越離我們遠去,學生一有錯往往會抓住不放。對于屢犯錯的學生,我們在氣急之下,輕者叫到面前嚴厲批評,叫他寫檢討,重者叫到領導辦公室,甚至叫來家長一起批斗。難怪有學生給老師建議:老師,請你不要把我們當敵人!可效果呢,今天花大力氣教育了,氣還未消,明天又是他,下一次在辦公室挨批的還是他。
我們知道,武斷的批評,居高臨下的批評,往往造成孩子的不服,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可我們很多老師會這樣認為:孩子犯錯就得這樣嚴厲地教育,這叫負責。其實,孩子犯錯天經地義,學校就是學生犯錯誤的地方,學生有犯錯誤的權利,孩子正是在犯錯中不斷長大的。如果孩子犯了錯(我們大人認為的錯),他在意的是你是否看到他的優點,能否說出他的長處,一旦如愿,就能促其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從而增強自信,改正自己的不足。正像心理教育中的“蝴蝶效應”所描述的那樣:一句話的表揚,猶如心靈的“超鏈接”,激發了他的所有情感,它猶如春風春雨,能使學生天賦的種子生根、開花、結果。一件事正確的、恰當的處理,可能讓孩子享用一輩子;錯誤的、專斷的處理,也可能貽誤學生一輩子。所以孩子的一再犯錯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好心“教育”的結果。
雖然我們人人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但我們總會吝嗇或忽視表揚,做了好事可就沒有做錯事那樣的“待遇”了。看見孩子做好事了,我們可能會走過去說一聲“你真能干”,大多的好事我們則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孩子做了錯事來告訴你,你會表揚他很誠實;在“做好事不留名”的觀念中,如果孩子做了好事自己來跟你說,你會怎么想呢?更不要說做了小好事要興師動眾地大力表揚了,除非有我們大人認為特別突出的事例。可特別突出的事例又有幾人能做到呢?我們是否可以將那些我們大人認為的小好事如彎腰撿起一片垃圾也列為某些同學特別突出的好事呢?甚至也大張旗鼓地表揚一次呢?
葉圣陶的《四顆糖的故事》至今還給我們許多啟示,在一個用泥塊砸同學的頑皮孩子身上還能挖出了尊重、守時、正義、勇于承認錯誤四大優點。在非洲的巴貝姆族中,至今保持著一種古老的儀式,當族里的某個人因為行為有失檢點而犯了錯誤的時候,族長便會讓其站在村落的中央。這時,整個部落的人都會趕來,將這個犯錯的人團團圍住,用贊美來“教訓”他。圍上來的人們會自動分出長幼,從最年長的人開始發言,依次告訴這個犯錯的人,他今生曾經為整個部落做過哪些好事。每個族人都必須將罪人的優點和善行,用真誠的語言敘述一遍,敘述時既不能夸大事實也不允許出言不遜,而且不能重復別人已經說過的贊美。整個贊美的儀式,要持續到所有族人都將正面的評語說完為止。儀式結束以后,緊接著便要舉行一場盛大的慶典。慶典在老族長的主持下進行,部族中的男女老少都要參加。人們載歌載舞,來慶賀這個人脫胎換骨、改過自新,開始一種新的生活。
記下哲學家柏拉圖留下的話:“要想鏟除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種上莊稼;要想讓靈魂無憂,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據它。”
讓我們都能擁有葉老那一雙發現“對”的眼睛,讓我們都能有巴貝姆族一樣會“贊美”的嘴,讓我們永遠記住柏拉圖的話,讓“批評”教育退居二線,發揚“表揚”教育,盡力去呵護一個孩子的自尊,激起孩子的自豪,讓孩子產生更大的震動。這會讓我們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贏得孩子真正的信任,成為孩子的知心愛人。我相信,有一天,我叫孩子過來,請他猜什么事時,他會很主動、很開心、很自信地給你羅列一大堆好事,這有多美!
(作者單位:浙江省龍游縣西門小學)
編輯∕高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