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只要談到“讀懂教材”、達到有效地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師們就會誤解為“部分內容的更換”或“個別活動的變化”“改造一些情境”等,把關注點放在更換教材內容、變化活動設計、改造情境上,忽視了對編寫意圖的深刻理解、有效利用課程資源等其他因素,出現了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地片面理解和盲目追求。
如何讀懂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下面通過一個案例來分析這位教師是如何做到“讀懂教材”,開展有效教學的。
【案例】人教課標版小學數學5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黑龍江省第二屆小學數學網絡教研合作體說課大賽一等獎)
讀前思考:先思考課標的要求,了解這部分的單元目標,然后再看這部分知識的前后聯系,初步做到心中有數。
讀中思考:教材為什么這樣編寫,每一個教學內容的呈現,其目的是什么,讀懂教材中的文本語言,讀懂教材中的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理解教材的邏輯順序,以及教材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讀后思考:在網絡教研與各位網友交流中,對比自己的思考與教材的設計意圖是否一致,反思自己在理解教材上是否有偏差,對于同一個教學內容,大家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和詮釋。
對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最終確定教學過程如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孩子們,有兩個老朋友今天又來到了我們的課堂,歡迎它們閃亮登場!(掌聲過后,教師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具)以前我們和長方體、正方體見過面,但不太熟悉,今天我們要重新深入地了解它們!(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2.快把你們準備的長方體請出來吧!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是長方體的呢?
【筆者分析: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體驗。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直接讓學生觀察實物,再說一說生活中的長方體,如:電冰箱、墨水盒、牙膏盒等,讓學生重建其感性認識,同時也注重了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二、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1.活動一:我說你指(認識面、棱、頂點。)
(1)用手觸摸,很平滑的部分——它叫面。
(2)用手摸是一條邊,并且是相鄰的兩個面的相交處一它叫棱。
(3)你能找到相鄰的3條棱交匯的地方嗎?——它叫頂點。
【筆者分析:此環節原設計為學生自讀教材,認識面、棱和頂點,在網絡研討后改為上述環節。筆者認為應在學生原有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直觀認識基礎上,直接給出各部分名稱。這些面、棱、頂點的名稱不能通過探究得出來,所以學生在教師語言的描述下觸摸長方體各部位,感覺長方體面、棱和頂點的具體特征。由面引出棱,再由棱引出頂點,這樣的引出順序也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建構層次。】
2.活動二:合作探究(探究面和棱的特征。)
探究問題,填寫教材中的表格:
(1)面的形狀、大小、個數怎樣?
(2)棱的位置、長短、條數怎樣?
3.小結長方體的特征。
4.長方體中有一種特例——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它有什么特征呢?
【筆者分析:將教材中探究面、棱、頂點的特點分兩個層次處理。上一環節,在教師的引領下直接認識各部分名稱,為第二部分節約出探究的時間。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由學生合作學習發現各部分的特征,從表格記錄中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征。這又為后面學習正方體,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總結埋下伏筆。】
5.認識長、寬、高。
(1)過一個頂點有3條棱,這3條棱長度相等嗎?這3條棱分別叫長方體的長、寬、高。
(2)活動三:你擺我找(變換擺放方向。分別指一指長方體的長、寬、高。)
【筆者分析:這部分內容教材只有一段關于長寬高的概念總結,這就需要教師將“死”的結果變為學生靈活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把靜態的、不會說話的教材變為動態的學習過程。長、寬、高的認識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不同位置擺放,長、寬、高也相應有變化,學生自然體會到長、寬、高是由擺放位置決定的。這就是教師理解編者意圖之上的創造。這樣處理后,為后繼學習表面積和體積奠定了基礎。】
6.送走面前的長方體,請出正方體,認真觀察,學生匯報,繼續完成探究的表格。
7.正方體的長、寬、高都怎么樣?因為都相等,所以我們叫它棱長。
8.因為正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所以正方體是( )的長方體。
【筆者分析:教材不是知識、原則的羅列和拼湊,也不是各部分數學知識的簡單求和,而是一個上下貫通、縱橫交叉、緊密聯系的知識網絡。在長方體各部分特征充分探究的基礎上。對正方體的相關知識學生的觀察和總結變得水到渠成。】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1.填一填:(開火車口答。)
長方體有( )個面,相對的面面積( );長方體有( )條棱,相對的棱長度( );正方體有( )個面,每個面都是( )形,面積都( );正方體有( )條棱,長度( );正方體是特殊的( )。
2.辨一辨:
(1)正方體是一個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長方體。( )
(2)一個長方體如果相鄰兩個面都是正方形,那么這個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
(3)長方體中最多8條棱長度相等。( )
(4)有6個面的立體圖形,不是長方體就是正方體。( )
3.想一想:展開想象,如果給你一點,學了這節課你會聯想到什么?(由一點引出的互相垂直的3條棱)由這3條棱你又會想到什么?(3個面)繼續想象:(由3個面可以想到它們相對的3個面,形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
【筆者分析:執教者能潛心研讀教材,將教材中的空白處及練習題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教材的功能,幫助學生建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的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絡。但此練習題美中不足在于沒能很好地加強學生的空間感。】
上述這個教學案例在網絡研討過程中最令執教者困惑的是正方體的認識安排在哪一課時,在本課時刪掉的原因是想把長方體的相關知識挖深、研透,并進行相關練習。第二課時再探究正方體,學生們會感到新鮮感,并且有了長方體學習的良好基礎,正方體相關知識的學習會迎刃而解。執教者認為這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后來在研討中網友們指出原設計中量化指標太多,“越位”于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大,知識點過多,導致了對正方體認識取舍的困繞。而造成這種困擾的原因是沒有真正讀懂教材,打亂了教材對知識安排的系統性:正方體的認識實際上是通過與長方體比較得來的,同時也促進對長方體的認識。因此最終刪減了前面過于深入探究長方體的部分環節,這樣成就了上述的教學過程。
我認為要讀懂教材,首先必須要深入鉆研教材。知道教材的內容安排、編寫意圖,課標對教材的要求等。具體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做到心中有數:
1.深刻理解編者意圖
(1)要讀懂“例題”。
例題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最基本的范例。那么作為教師怎樣才能讀懂例題呢,我認為:首先應該讀懂例題是以什么方式呈現的,它這樣呈現的作用是什么。其次要讀懂例題中的對話。教材為了體現人文性、趣味性使教材內容更加活躍,把一些難點、重點、計算法則、概念等用對話的形式在例題中呈現出來,因此我們教師必須讀懂這些對話的意思。最后要讀懂例題間的關系。人教課標版在例題的編排上也是有區別的,例題與例題的呈現形式是不同的,對學生訓練的重點也是不同的。比如人教版第四冊《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例1和例2的內容是計算但都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呈現,很多老師困惑于應該以計算為主還是以解決問題為主。其實例1是引出“平均分”,例2探討“平均分”的方法,例3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說例1和例2的重點是計算,呈現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更好地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例3的重點是解決問題,利用計算是為了讓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要讀懂“做一做”和“練習”。
人教課標版從練習內容安排的形式看:有做一做、練習、整理和復習,做一做屬于基本練習。它主要是對本節課所學的基礎知識加以鞏固,知識難度和呈現形式都與例題差不多,教學中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獨立完成。練習,不但具有對本節課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加以鞏固的功能,還具有通過練習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數學思考和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以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功能。
2.要讀懂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1)要了解本節知識內容與前面所學知識內容有沒有聯系。也就是說,是不是全新知識或后繼性知識,如果是全新知識,作為老師就要想一下這些知識與我們平時的生活有沒有聯系,它是怎樣聯系的,學生已經了解了多少,是怎樣了解的。如果是后繼性知識,我們就要了解它是在前面學習了哪些內容的前提下再學習的,它新在什么地方,我們怎樣引導。
(2)要了解本節知識內容與后面要學的知識內容有什么聯系。數學教材的編排遵循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因此很多內容首先在低年級出現讓學生感知,然后在中高年級再具體地學。我們只有了解了它們的聯系,教學才不會降低或拔高教學目標。
要想讀懂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就要掌握教材整體編排的順序,這樣有據可依,就不會做出過分“越位”的教學處理。通過借鑒及歸納,我把教材編排和順序作了如下的整理:
3.明確創造使用教材的時機
當教材中呈現的問題情境與當地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時,教師可以將其換成學生熟悉的事物;當教材提供的學習內容、數據信息等與本班學生實際狀況有差距時,教師可以做適當調整;當教材安排的課時對本班學生來說過快或過慢時,教師可以結合本班實際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當然,這些調整與變動是建立在對教材的研究、對編寫意圖的深刻理解、對學生的了解基礎之上。
如何讀懂教材既是一種教學實踐,更是一種教育的理念。只有讀懂、讀透教材,我們的教育才能從重視“結果”的教育過渡到重視“過程”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才能從“知識”的教育走向“智慧”的教育,我們的教學才會演繹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彩。我們才能做到教學生一天為孩子一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我們在與教材的對話中多一些冷靜,多一些思考。將讀懂教材進行到底!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