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許多語文老師喜歡做“齊宣王”。 課堂上,一個問題拋出,還沒等上一分鐘,教師就開始提問,張三、李四、王五,兩三個學生一問,最后來個:“都明白了嗎?”學生異口同聲:“明白了!”于是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難道這幾個學生明白了,其他學生就都明白了?其實不明白的大有人在,里面的“南郭先生”很多。這也難怪我們老師經常在批作業時感慨:“這些題目,上課都講過了,怎么還是錯這么多?”
像這樣的現象很多,我們發現,在一些語文老師的班上,有些學生頭腦不差,但語文成績卻一塌糊涂。“齊宣王”式的老師,培養了很多語文課上的“南郭先生”。他們在班上“濫竽充數”,混了一年又一年,這樣下去語文成績怎能好?
我們語文老師應做“齊湣王”,對班上每個學生的每項學習要一個個檢查,一個個過關,讓語文上的“南郭先生”“聞風而逃”。如朗讀,課堂上不可能讓每個學生讀一遍,但我們可以讓讀書讀得好的學生幫助檢查。課堂上檢查不了的,課后檢查。今天不過關的,明天過。一學期100天左右,我不相信每個學生每課的讀書都過不了關。又如課堂上的小練筆,時間不能倉促,學生練筆時老師巡視指導。課堂上寫不了的,課后一定要寫好。同時要收上來批改,批完發給學生修改。這樣的練筆才有實效,才能讓每個學生的表達有發展,有進步。
方法總比困難多!為了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有實效,為了使每個學生有發展,語文老師應該做“齊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