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老師面對相同的教材,結合各自學生的實際情況,建構了不同意義的設計,呈現出不同的教學特點,賦予了靜態教材以生命力。這兩節課有共同的特點:獨具匠心的設計,細膩靈活的引導;準確的目標定位,深入的數學思考,平等互動的交流空間,這些都充分彰顯了教師的智慧和教學功力。
對單元復習課,我們并不陌生,它是小學課堂教學重要的課型之一。有些單元復習課教師對“整理與復習”的意義認識不足,把復習教學的重點放在練習題上,大搞題海戰術。通過對教材的深入解讀不難發現教材在“整理與復習”中重在一個“理”字,即引導學生將凌亂的知識進行提煉、概括、總結,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提綱挈領的目的。另外注重的是“通”,融合貫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同時,彌補缺漏得到提高。楊老師的課充分發揮“整理”應有的價值,這節課可謂課中有魂,即有明確的目的與理念,有清晰的定位,讓單元復習課有了自己的模式,自己的特色。這節課老師把自主權還給了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楊教師能讀懂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將學習內容分為6個板塊,讓每個小組負責梳理一個板塊的知識點,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既是對以前所學知識的鞏固,又為后繼學習做了有條理的系統鋪墊。其實學會整理知識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一項基本技能。
從張老師這節課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單元復習課的創新所帶來的是課堂教學的生機勃勃。在這節課上,學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也清楚看到,在學習方式上教師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讓學生想辦法如何整理知識點時學生說出了幾種方法,可見平時老師就非常注重對學生做這方面的訓練。這節課張老師讓學生小組合作填寫表格的形式對這一單元內容進行整理和復習,再用實物投影分小組匯報,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教師將原來的常規訓練題改為“挑戰游戲”,這不單純是一個形式上的改變,從練習題的針對性、層次性、綜合性、開放性、思考性這一設計,無不體現了老師的良苦用心。
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最核心的價值在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研究表明,單純“求面積、體積、容積”并不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這兩節課都把這類計算融入到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當中,精心設計了粉刷教室、對游泳池提數學問題、包裝糕點盒等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給了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同時也實現了數學課堂應把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作為課堂的重要目標之一。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核心,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問題解決”成為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工具,已是新一輪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之一。
總之,這兩節課帶給我們一些啟示與思考,單元復習課如何從“簡單”中追尋“深刻”,怎樣引領學生思維走向深入,應是我們不斷探索、追求的目標。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