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輔以讀寫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但作為語言學習,詞匯教學是起成敗作用的一個重要環節。著名語言學家威爾金斯說:“沒有語法只能傳達很少的信息,沒有詞匯則什么也無法傳達。”可見詞匯教學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回想以往聽過的公開課,或者看過的優質課錄像,我們不難發現,多數教師上的是對話課、閱讀課、語法課、聽力課等,單詞課很少看到。這主要是由于舊教材的詞匯呈現方式脫離活動和真實的語境,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單一模仿跟讀為主,教師又缺少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
課改以來,新教材中的單詞都圍繞話題集中歸類呈現,并融單詞于情境、活動之中,這就為教師們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有效的載體。盡管新教材給每位教師提供了有利條件,但由于單詞類型的不同(靜態和動態的不同、詞性的不同,具體的和抽象的不同等),教師在教學中還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在單詞教學中采取不同形式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根據新課標、新課程的要求,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單詞教學。
一、“寓趣于教”的原則
兒童具有活潑好動、好模仿、好玩、好奇心強、自制力差、認識活動以具體形象為主等特點,游戲恰好解決了兒童“學與玩”的矛盾。因此,把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與英語語言技能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娛樂活動中,既可改變英語單詞教學枯燥呆板的局面,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兒童求知欲,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樂”的作用。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做中學。
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背景與思維能力的不同,在教學活動中,應鼓勵學生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引導學生學會自己思考問題,讓思維在這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提高每位學生的思維能力。現代教育的倡導者杜威提出“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觀點,即時刻以兒童為中心,在活動中進行教學,并以“玩”為突破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用,通過玩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學問。
譬如,在學習一些靜態單詞時,教師可將一些實物或圖片呈現于課堂,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具體做法是教師可將單詞的圖片粘貼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做Listen and touch活動,此活動可先在小組中進行,然后各組選派代表進行小組比賽。再如,在學習服飾的詞語“T-shirt 、 shirt、 vest、 pants 、 shorts”時,可讓學生自己當裁縫“制作”服飾,了解單詞的含義。首先,讓學生按照圖片設計并繪制“shirt”和“pants”認知單詞后,教師示范“裁剪”將“shirt”變為 “T-shirt”,讓學生了解“shirt”與“T-shirt”的不同之處;然后,進一步加工成“vest”,這樣層層遞進,學生在獲得新知識的同時,也體驗著裁縫的快樂。同理,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將“pants”加工成“shorts”很自然地注意到詞義有別,教學難度也因此降低了。這樣,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主動建構簡單的英語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促進了學生自身的創新意識與思維的發展。
2.動中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態勢進行輔助教學,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智慧的信息,而學生借助于身體動作表情達意,進行知識反饋。英語學科最常用的就是TPR教學法。
譬如,在學習一些動態單詞時,教師可用直觀形象略帶夸張的動作引出單詞,把聲音語言與肢體語言結合起來,在學習“wash”一詞時,教師可邊做動作說:wash my face,學生根據教師的動作猜出“wash”一詞的漢語意思“洗”。心理學家認為,動詞,特別是指令性的動詞,是運用語言和組織語言教學的中心,學生年齡小,無法進行抽象的語法輸入,但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他們學習的優勢,因此,在學習英語時,用身體動作協調配合,可輔助表情達意。
3.唱中學。
唱歌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在英語啟蒙階段,學唱歌有利于降低語言學習的難度,有助于培養孩子們掌握語言的信心,幫助他們增加語言的流利感。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穿插英語歌曲,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強記憶,積累詞匯。如在進行數詞1~10的單詞教學時,教師可借助歌曲“Ten little boys/girls”滲透數詞教學,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采取老歌新唱的方式,把單詞編成學生熟悉的詞曲進行演唱。這樣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新單詞,同時歌曲里的節奏、韻律、簡單的詞匯以及配合的動作都使孩子的感覺好像是在“玩”中,而不僅僅是在“學”中,更不是按一定的規律“做事”。這種形式可以使兒童的學習動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強,因此教師應大量收集合適的歌曲,編排相應的動作,在課堂上實施“愉快教學”。
4.畫中學。
鮮艷的色彩是刺激兒童視覺最有效的方式。通過實物顏色的展示,運用直觀手段,用英語進行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比如在學習表示顏色的單詞,可先讓學生認識三原色(red 、yellow、blue)。再了解如何將它們調配成間色(orange 、 green 、purple),red+yellow=orange 、blue+yellow=green 、red+blue=purple最后擴展到黑和白(black 、 white),當學生們對顏色有了一定了解認識后,教師播放“rainbow”歌曲,在學生欣賞歌曲后,讓他們用不同的色彩繪制一幅彩虹圖,請學生用英語介紹如“This is a(an)red/ yellow...I like green/purple...這樣使單詞在繪畫介紹中反復滾動,加深學生的記憶。
二、“及時評價”的原則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對學生的評價是教學評價的重點,它對教學起著巨大的導向作用。新課標指出評價要以學生為本,要與教學統一,要重激勵、重發展、重能力。學生通過參與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增強信心,明確努力方向。教師通過評價能及時對教學活動改進和控制,糾正偏差,從而保持良好的狀態,提高教學質量。單詞教學,我們一般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如當堂教學效果檢查、唱歌謠(曲)、游戲活動、學生自評、上課參與度等多種形式,及時反饋,及時評價。
1.教師的課堂評價應自然和簡練。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主要通過有聲語言或肢體語言來完成,使學生能及時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教師的評價應以鼓勵為主,即使學生回答有誤,也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而激發其再次嘗試的勇氣和繼續努力的信心。教師進行課堂評價時要自然和得體,切忌使用過分夸張的動作和語氣;表揚要恰如其分,決不能隨意使用鼓勵或表揚的話語。如果表揚來得太容易,學生就會習以為常,也可能導致學生對問題淺嘗輒止或隨意應付。
2.教師對學生小組的評價應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首先,教師要明確課堂小組評價的目的。大班教學中的學生人數太多,教師無法對每個學生都進行相應的評價,而教師對小組的評價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此問題,小組評價促進了小組內的合作與交流,并發揮了學生之間互相監督和鼓勵的作用,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學習活動。這種評價強調內在激勵作用,盡可能地弱化外在的甄別或淘汰作用。
其次教師因考慮評價的方式、規則、時機以及評價細節的處理。對小組的評價可以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但并非用于每個活動的每個環節,否則,這種評價就會過多地占用課堂時間,甚至增加師生的負擔。
3.盡量簡化評價的方式。
課堂評價應盡量采用簡便易行的方法。例如,粘貼小五角星標志的方法就遠不如用粉筆直接寫分值或畫五星簡潔了。況且,學生并不在乎教師在黑板上的標志是否好看。這樣形式簡化了,而意義沒有淡化。
4.讓學生參與課堂評價。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評價應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讓學生以自評或互評的方式參與課堂評價,有助于學生反思和調空其學習行為。學生不必在每堂課中都進行自評或互評,教師可以根據各校和各班的具體情況,每周或每月開展一次自評和互評的活動,以便讓學生有機會進行階段性小結與反思,改進自己的學習策略。
小學英語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區別學生的優劣,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反思自己學習行為,發現自己學習中的問題,調整自己學習的策略,以便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教學猶如帶領孩子們走過一條未知的道路,英語教學中,單詞教學是一個關鍵。這條路上,到底是鮮花滿地,還是孤寂冷清?相信只要教師真誠地對待每一節課,每一個單詞,認真研究教學方法,就能引導孩子們快樂前行。
(作者單位:同江市勤得利農場學校)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