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荷葉上的露珠,晶瑩剔透,十分可愛,卻也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會滾落破碎,就像學生幼小的心靈。教師是否應該有一種露珠情結,是否應該時刻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關注學生的心靈呢?尤其是當學生犯了錯,必須接受批評的時候,教師能否在尊重的基礎上關注心靈的環(huán)保,實施“綠色批評”呢?
沒有學生不犯錯的,也沒有教師不批評學生的。教師批評學生往往有一個心理誤區(qū):我批評學生,那是為學生好,所以我說什么學生都得接受,而且學生的態(tài)度要好。當學生不服或頂撞教師的時候,教師首先容易想到的是,這個學生不服管教、難教育,很少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個性差異。
我曾經(jīng)親身經(jīng)歷過這樣一件事。
一天,我正準備下班,剛走到辦公室門口,就發(fā)現(xiàn)門上貼著一張紙條。我取下紙條一看,上面的字體顯然被故意掩蓋了,依稀能看清“你說我”“不服氣”字樣,往下一看,有一行英文“I am going to die(我準備去死)”,后面還畫了兩個骷髏。
這是誰啊?是在向我求救還是在恐嚇我?他(她)為什么要寫這張紙條?那一晚我都沒合眼,苦苦思索也沒找到答案。第二天,我找了幾個平時比較懂事的學生幫我調(diào)查這件事。他們給我提供了線索:昨天看見張×同學放學后往我辦公室的方向走了。我找到張×,他馬上就承認了這件事。我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老師,你昨天批評我,我心里很難受,就寫了這張紙條。”
我批評他了?我的腦子快速旋轉(zhuǎn)。哦,對了,昨天上課時張×在后面說話,我瞪了他一眼,狠狠地說:“你別說了!”我都忘了。沒想到這一句被我忽略的批評竟在他心里產(chǎn)生了這么大影響。
他說:“老師,我覺得在同學面前很丟面子,你是不是看不起我?”
“我是關心你才批評你的,難道你不明白嗎?”
“其實,我寫完紙條以后也很后悔,可我心里就是難受。”
“我不怪你,如果你以后少犯錯,老師就不批評你了。”
張×走了,我的心情卻難以平靜。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學生不可能不犯錯,教師到底該怎樣批評學生,尤其是在公開場合?教師在批評學生時有沒有換位思考?有沒有考慮過學生的感受?
古人說過: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時代在發(fā)展,這句話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就像許多藥品都添加了水果口味,既好吃又治病一樣,教師能不能讓批評變成“忠言順耳利于行”?
從那以后我便開始關注學生的心靈環(huán)保,研究和實踐“綠色批評”。
“綠色批評”的關鍵是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了解每個學生,使批評既得當又有效。還是上面那件事,后來我了解到,張×生活在單親家庭,父親對他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好動、管不住自己,但是他的自尊心極強。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我平時特別注意關心他,經(jīng)常鼓勵他。比如,我知道他很有思想,開學初剛學了如何寫議論文,我便在他的作文本上寫到:“你的時代就要到來,努力吧!”沒過幾天,他對我說:“老師,我真覺得我的時代就要到來了。” 他找到了自身的價值,我真為他高興。
有一次,在閑談中我談到了他貼紙條那件事,我說:“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而不是把怨恨埋在心里,說明你是一個坦誠的人,也說明你很在乎老師的批評。”聽我這么說,他顯然吃了一驚,目光里充滿了不安和感激。他說:“老師,你這么寬宏大量,也沒在班級公開這件事,真的謝謝你!老師,我覺得對不起你!”
敞開心扉的話語就像一座橋,讓我們實現(xiàn)了理解和溝通。但他畢竟是個孩子,還是會經(jīng)常犯錯。每次他犯了錯,我在批評他時都會考慮他的內(nèi)心感受,運用“綠色批評”。比如,一次作文課,他邊聽同學讀作文邊寫作業(yè)。我悄悄地走到他身邊俯在他耳邊說:“一心可以二用嗎?”他上課溜號,我就采取“目光暗示法”。人們常說:“此時無聲勝有聲。”俯耳細說式的批評和無言的批評讓他體會到了老師對他自尊心的尊重和保護。漸漸地,他把我當成了知心朋友,有什么難事都向我傾訴,還經(jīng)常到我辦公室問問題,幫我打掃衛(wèi)生……我們的師生關系越來越融洽。
一張嘴改變不了學生,一顆心卻可以感化學生。“綠色批評”緣于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時又深化了這種關系。體現(xiàn)了教師“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師愛的最高境界。
“綠色批評”要改變過去以不變應萬變的批評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在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體現(xiàn)的是教師的智慧。比如我的學生劉×,寫出的字像在狂奔一樣。有一次批作業(yè)時,我在他的作業(yè)本上狠狠地寫了一個“差”。寫完后,我覺得不太好,就在下面加了一行字:“你離最好就差一點,期待你的進步。”第二天,不出我所料,他的作業(yè)有了極大的變化。還有一次,一個愛丟三落四的學生又忘了帶書,同學們都大聲嘲笑他。我就說:“我猜你是想嘗試一下不帶書光聽講的效果吧?下課后把你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好不好?”點到為止的一句話,讓他找回了自尊,從那以后,他忘帶書的次數(shù)少了。
在科研實踐中,我們研究了許多“綠色批評”的方法,包括“心理暗示式”批評、“俯耳細說式”批評、“風趣幽默式”批評、“激勵啟迪式”批評等。
學生在課堂上犯了錯,教師可以略停一下,用目光示意。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方法對自尊心強的學生很管用。
在某學生精神溜號或說閑話時,教師可以大聲點他的名字,結合講課的內(nèi)容說:“某某(被點名的學生)對這樣的問題常常見解獨到,他在昨天的作業(yè)中是這么寫的……”該學生開始會嚇一跳,然后長舒一口氣,在心里告訴自己:有驚無險,要注意了。這是“講評結合式”批評。
學生在應該安靜的時候,卻小聲說話。教師可以說:“這么冷的天兒,蒼蠅、蚊子怎么沒凍死呢?”學生都愣住了,馬上又都笑了,明白了老師的用意,師生的感情也拉近了。這是“風趣幽默式”批評。
還有“昵稱式”批評。比如:“我們的‘小數(shù)學家’還犯這種錯誤?”
其實所有這些都屬于“關心愛護式”批評,都體現(xiàn)了教師“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都緣于教師無法擺脫的“露珠情結”。
批評有法,但無定法。這是我們教育者必須恪守的。
心理專家:李梅。博士,哈爾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文章中提到的問題是目前教育實踐中的一個既典型又普遍的問題。在教學實踐和心理咨詢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師生關系不良是導致學生厭學、輟學甚至出現(xiàn)品行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青少年學生的“暈輪效應”非常明顯,即不喜歡某位教師就不喜歡該教師教授的課程;喜歡某位教師就會喜歡該教師教授的這門課程。于是,對教師的熱愛成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傳統(tǒng)的批評”存在的問題是:教師的動機與行為的不一致。動機是好的,行為是“惡”的。小學和中學的學生的認知水平還達不到能夠及時和有效地區(qū)分動機和行為,更不能做到深入地擇取動機來評價他人的行為。其實很多成人也達不到這樣的水平。所以教師的批評必須做到動機與行為一致,即批評的動機要好,批評的外顯行為更要好。
“綠色批評”的外顯行為符合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尤其適用于青少年學生。每個個體到了青少年時期,思維都會變得非常活躍、膨脹。所以青少年都喜歡智慧的、靈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和復雜的事物,喜歡幽默的、不拘一格的、間接的和新奇的思維和語言,不能接受“壓抑”。“綠色批評”中的各種批評方法,如“心理暗示式”批評、“俯耳細說式”批評、“風趣幽默式”批評、“激勵啟迪式”批評等,都包含了肯定、鼓勵、智慧、非敵對、非對抗或新奇、復雜等成分,不僅使學生容易接受,甚至會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崇拜,進而演變成他們學習的內(nèi)隱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