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學能夠成為世界知名學府,吸引眾多學子慕名而來,固然與其擁有世界先進的科技設備、世界杰出的頭腦等因素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學校往往發散著強烈的關注“人的解放”“人的發展”“人的完善”等人文精神的無限魅力。
人文精神是人類對自身以及自然的普遍關懷、提升的情結,它表現為對遺留的精神文化財產的珍視,對人的尊嚴、價值的覺醒,對萬物的悲憫、慈愛的追求。它是人類完善自我,發展社會的動力,是民族賴以生存的靈魂,是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支柱。
20世紀初,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讓他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理想,給人類文化盡一份自己的責任。其所主張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也已成為對大學人文精神的現代經典闡釋。
大學作為培養人的地方,其教育不僅關注科技知識、勞動能力的學習,而且還有對人文精神的培養。而與人文精神相關的人文學科,如哲學、文學、藝術、歷史學、倫理學、宗教學等,以其關注人類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表現,在構建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社會上出現了急功近利的思潮,不能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人文學科被視為無用之學。于是。一方面是現代科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是精神匱乏引發的焦慮和無助。戰爭的毀壞,環境的惡化,競爭的無序,關系的復雜,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惡魔,這一切又與我們內心缺乏精神支柱、缺乏人文精神緊密相連。
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的廣大青年學子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人類有著努力拼搏、奮勇開拓的雄心,為何對前途感到迷茫?人類有著推翻一切,重建未來的壯志,為何難忘童年的純真?從根本上來說,大學的人文教育絕不是興起所謂“國學熱”就能解決問題的,因為它關系到人的思想的深層改造。
首先,人文教育呼喚理性精神。人文教育需要與科學教育結合起來。美國圣母大學校長郝斯柏認為,完整的教育包括“學習做事”與“學習做人”兩個方面。前者必須接受科學教育,后者必須接受人文教育。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體現的都是人類“愛智”的理陛精神,人為的求善與科學的求真,兩者合而不同,共生互補。
其次,人文教育倡導自我提升。愛因斯坦說:“我們切莫忘記,僅憑知識和技巧并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人類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宣道士置于客觀真理的發現者之上。”自我提升的除了知識,更重要的還在于人格的健全和完善。高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往往超越時代,具有令人仰止的心靈力量。
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教育,面對的是人的靈魂;教育者,應該用人文精神之石去點燃受教育者的心靈之火,教給人自由、尊嚴和對未來的幸福追求。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學的人文教育,正是為了給我們的心靈一個仰望的天空。
(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