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用學是語言學中新興的領域,它的發展經歷了美國哲學家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格萊斯的“會話含義理論”。到D,斯波伯和D.威爾遜的“關聯理論”,荷恩的“Q原則和R原則”再到巴赫的“會話隱性含義”的分析,語用的發展對讀者更好地理解、欣賞語言有著極大的幫助。
關鍵詞:會話含義;會話隱性含義;語用介入
語用學是語言學中新興起的一個研究領域,它產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1938年美國哲學家莫里斯首先提出“語用學”這一專業術語,這是語用學研究的開端。在1955年美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接著,美國語言學家賽爾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提出了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的“會話含義理論”以及“合作原則”,接著,斯波伯和D,威爾遜于1986年提出了“關聯理論’,1991年,列文森發展了新格萊斯理論。
一、格萊斯的合作原則和會話含義
格萊斯合作原則包含的四條準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相關準則、方式準則。這主要是為了說明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怎樣相互合作以及如何理解表達者的話語意圖。格萊斯在1957年的《意義》一文中正式提出了“非自然意義理論”,作為一種語用推理,自然語言有時候會比邏輯語言多出一部分的“含義”,這部分“含義”不是由語義或者句法規則決定的,不是從語言系統的內部去研究語言本身所表達的意義,而是由會話原則所決定并主要依據語境研究話語的真正含義,去解釋說明話語的言外之意。關于會話含義的推導,主要是從利用“量的準則”“質的準則”“相關準則”和“方式準則”四個方面來推導的。
二、新格萊斯會話含義
1986年,D.斯波伯和D.威爾遜在他們的《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正式提出了這一理論。他們認為,格萊斯的那些準則,包括CP本身,都可以簡化成一條關聯原則“每一個明示交際行動,都傳遞一種假定:該行動本身具備最佳關聯性”,1984年由L荷恩在他的《語用推理的新分類初探——基于Q原則和R原則的含義》中第一次提出Q原則(基于聽聽話人),要使你的話語充分能說多少就說多少和R原則(基于說話人),要使你的話語只是必需的。1991年,列文森發展了“新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即量原則、信息原則、方式原則。
三、巴赫的會話隱性含義
格萊斯意義理論中提出的所謂意指之事的非自然意義理論的另一構成部分,即所言之事部分,及新格萊斯中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明說即是對話語的不完整邏輯形式的推理發展和暗含,即通過用于推理獲得的交際假設,他的內容有時也需語用的推理,也可稱為語用介入。有些學者如Recanati提出了包含三個方面內容的語用增補過程,包括語境對于話語命題內容的補缺、邏輯增補及概念成分的擴展、語義遷移。不過與前者不同,巴赫任務所言之事在理解上不存在語用介入,有一種信息,其內容既不屬于所言之事,也不屬于意指之事,而是介于“所言”與“意指”之間,這種信息他稱之為會話的隱性含義,由于它隱含在所言之事的內容中,它是對所言之事的內容給予間接地強化、弱化或具體化。通過語用的補全和擴展消除語義的不確定性。有兩種命題可以得出隱性含義:第一,有些句子表達不完整的命題,即命題基,需要通過語用過程將其補充完整。第二,有些句子表達了完整命題,但該命題不能滿足說話人想要表達的意義,需要概念上的強化、弱化或具體化。這種命題叫做最簡命題,需要通過擴展這一語用過程將交際內容充分表達出來。例如,She has nothing to wear,這句話表達了一個最簡命題。但是這個命題似乎還不是說話人表達的全部命題,所以通過擴展這一語用過程我們可以得出She has nothing[appropriate]t0 wear[at tonight’s party]這樣內容豐富的命題。巴赫指出:“隱性含義高于所言,但又不同于所含,因為所含是所言以外的額外命題,而隱性含義是由所言衍生而來。”(Bachl994:273)作為中間意義層面,隱性含義與所言和所含的性質都不完全相同,“隱性含義不能作為所言的構成成分,因為它能被巧妙地取消;它也不能像會話含義一樣被推導出來,因為它與真值條件相關”(Horn 2004:31)。
四、結語
通過對三個語用理論的介紹和比較,筆者認為,意義的推導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是一個由冗繁到簡單的過程。通過分析能夠使讀者更加清楚地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沈家煊,語用學和語義學的分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02).
(作者單位大連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