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許多學生的作文能力很差,作文訓練時無從下筆,要么無話可說,要么不知從何寫起。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
怎樣指導學生作文,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呢?我認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需要從閱讀教學人手,從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入手,先要讓學生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不能只在技巧上下功夫,如,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或要求敘事清楚,用詞準確,中心明確,有真情實感等。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都知道“臨池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道理。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認為,只有多閱讀,才能真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才是他們通向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提高寫作能力的途徑。教師在教學中要在閱讀興趣的培養指導上多下工夫,努力提高他們的閱讀速度,拓展閱讀面,不能局限于教材。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獲取各種信息,才能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我們的寫作教學可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在閱讀中體驗感悟,從了解、欣賞的過程中觸發學生自我表達的沖動來表現自己,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和寫作的水平。
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現的勇氣。在寫作的實踐過程中缺乏自信心和自我表現的勇氣,就缺乏寫作的積極性,缺乏袒露自己內心世界對自然社會的真實的認識,寫出來的文章也就沒有真情實感。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也明確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我們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地域差別、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水平、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千差萬別。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或是出于自尊心、面子或是—種自卑的心理,人們總是或多或少地會有所掩飾,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能包容學生在作文中所展示的不同的生活習慣、家庭情況、表達方式、思想觀點。更不能嘲笑、諷刺、指責,要注意進行積極的引導和鼓勵,讓他們打消顧慮。在他們每一次的作文中發現他們的進步,讓學生感到你的欣慰。教師要端正學生的認識,要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到,寫作的最終目的是表情達意,我們每一次進行作文的過程就是在記錄自己成長的過程。
“文以載道”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但其最基本的一點還是“言由心生,緣情而發”。學生作文不能有過多的束縛,要正確把握“開源”與“節流”,因而不應在表達方式、詳略安排等寫作技巧、知識方面提出過多的規范要求,應鼓勵學生自由大膽地表達。要把每一次的作文過程看做是學生對生活體驗的一種自我意識,而教師的反應、態度,能促使學生不斷地審視自己,實現自主成長。
說到閱讀教學,我們必須意識到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的教學實踐與課程標準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閱讀。”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過去“高速度、高效率”教學原則的慣性使然下,加上“應試教育”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開放、民主、科學的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閱讀似乎遙不可及。現在,許多的語文課堂教學形式與其說學生是來讀書的,還不如說是來聽說書的。
葉圣陶先生說:“我們胸中有了這么一段意思,一種情感,要保留下來,讓別人知道,或者備自己日后覆按,這時才動手寫文章。”而“這么一段意思,一種情感”,對學生而言是從學習生活中來,從讀書中來。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應該從閱讀教學人手,從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人手,要通過真實的學習活動先讓學生學會讀書。
(作者單位四川省冕寧縣教師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