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野外實習是地理科學專業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步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可或缺的環節。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將直接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理論的狀況、社會交往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諸多方面,高師地理野外實習在培養未來教師綜合素質方面具有特殊的優勢。在新一輪的中學課程改革中,教育部頒發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對中學地理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結合新課程標準,分析當前高師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在野外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新課標;高師地理;野外實習
地理學是一門與人類生存環境密切聯系的學科,野外實習是“深化地理認知的需要,是把地理知識和現實生活、社會經濟、自然環境聯結起來的途徑”,地理野外實習是研究地理學的重要環節,是訓練未來地理教師的重要步驟。各高校地理科學專業都很重視地理野外實習,從不同的角度對野外實習進行研究,如對野外實習方法、野外實習模式的研究以及野外實習效果評估的研究等。高等師范院校以培養基礎教育地理教師為重要任務,這就要求在安排地理野外實習時既要關注學科要求,也要關注基礎教育中地理課程的特點。
一、我國地理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
1 地理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及內容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本次地理課程改革的宗旨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建立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地理新課程體系;改變課程內容過分強調學科體系、脫離社會發展以及學生實際的狀況;面向生活,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突出地理課程的有用性、基礎性、時代性、均衡性和選擇性”。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第二部分:課程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第四部分:實施建議,包括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科書編寫建議、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這次課程改革從內容上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社會應用性,教材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對社會有用的地理。注重知識與過程、能力與方法、情感與意志的結合。
2 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地理教師的要求
地理新課程標準為教師提供了一個新的課程環境,它在許多方面區別于傳統的課程環境。新課標強調了學生的中心位置、多方面發展理念、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多向交流的信息傳遞方式等等,為當前高師地理專業野外實習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對野外實習中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科知識驗證、教育教學能力訓練以及人文素養養成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地理教師的專業知識
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所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必須有寬廣的知識面,因地制宜地聯系學生生活中的情景設計教學,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學習地理知識,而不能僅停留在知識的某一點或某一面,唯教科書是論。
(2)地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該學會與人合作,懂得與人溝通的方法和技巧,言傳身教,因材施教,設計一些能夠充分訓練學生合作、探究的課堂,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探究的方法。學生只有自己真正懂得了合作、探究的價值。才會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積極、主動地運用這些方法。
(3)地理教師的人文素養
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地理教師已經不再是“教書匠”,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師的人文素養將對學生的言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身立教能力,是教師的職責要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身教較之言教有更大的影響力,故教師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樣。地理教師在現代的理念、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與實踐活動能力,富于創造和開拓的能力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寬廣的全球視野等優良人格特征方面,應成為學生全面效法的榜樣。”
二、當前高師地理專業學生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
“地理學,首先是天文學一畜牧民族為了定季節就已經采用它了。”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的這句話就為地理學的起源和發展做了最好的注釋:地理學源于生活,并指導實踐活動。野外實習是高師地理專業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地理學理論教學的深化與延伸,面對真實情景,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是比課堂教學更為生動、更為復雜的教學環節,它使地理教育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現實世界。然而,由于諸多原因,高師地理專業學生野外實習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對野外實習的認識不足
受地域、經濟條件的制約,在傳統教育模式等影響下,學生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學校渡過的,且以室內學習為主。即使在高校,這種狀況也沒有多大改善。地理科學涉及的遼闊的地域、復雜的自然環境,學生大多數無法親臨現場。學科的復雜性與學生學習環境的簡單性構成矛盾,生活在平原地區的學生沒有見過高山大海,生活在沿海的學生無法想象內陸沙漠,生活在南方的學生無法感受冰天雪地等等。生活環境的局限使他們對家鄉以外的環境只能憑借文字或圖像來想象,或者利用多媒體來認識。無法客觀、全面地評價家鄉以外的自然環境以及人地關系。
2 實習地成為室內教學的“翻版”
地理野外實習是一種具有鮮明野外特征的活動,在實習過程中。實習學生要與其他學生、帶隊教師、實習地點居民打交道,親身感受自然界的豐富多彩,從而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但受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因素的影響,地理野外實習一直都是以帶隊老師講解為主,甚至在整個實習過程中都是老師“滿堂灌”式的講解,近乎是把室內課堂搬到了野外。這種方式顯然無法充分發揮野外實習的真正優勢,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使得本該非常有吸引力的野外實習失去了應有的效果。
3 野外實習存在重自然地理輕人文地理的傾向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自然要素及其演變規律,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和可觀察性。人文地理以研究人地關系為主,而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差別很大。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不可測的特征。所以地理野外實習很容易產生以自然地理實習為主的局面。
三、對地理專業學生野外實習的建議
高師地理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為了使他們能夠勝任中學地理課程教育教學工作,做一名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地理教師,必須在他們走向工作崗位之前培養其駕馭中學新課程的能力。而地理野外實習是對學生的一次綜合性訓練,既學習、鞏固、印證了所學的科學知識,又使學生學會了地理學科的學習方法;學生既樹立了科學的信念,又能深刻領會地理學科的精神;既能使學生接受地理科學教育,又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當然。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樣,高師地理野外實習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下面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1 充分做好野外實習前的準備工作
野外實習主要就是驗證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在實習之前將與實習內容相關的理論知識再梳理一遍,首先要做好知識準備。由于野外實習一般都是多門學科理論知識的綜合實習,如安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地理專業的連云港綜合地理野外實習,就涉及了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生物以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狀況的歷史和現狀等內容。野外實習所涉及的內容之多使學生不容易把握,這就需要老師在實習前向學生講解實習地區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實習內容,指導學生收集、查閱實習地區的相關資料,這樣學生到了實習地區之后就不會再那么盲目。其次,做好管理上的準備。學生對野外實習重要性的認識不是靠教師的命令實現的,而是通過科學的管理,按照現代管理中五要素(計劃、任務、組織、協調、溝通)把目的細化到每一天的任務中,把任務通過實習計劃來落實,落實好組織行動,協調實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溝通,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來實現的。要讓學生的野外實習有依據、活動有步驟、遇到問題有辦法。
2 在野外實習過程中轉變學習方式
野外實習非常有利于推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在野外實習過程中不敢發言、不善發言、不愿發言,以致最終變成了指導老師的“滿堂灌”式的說教。“研究性實習是充分重視科學問題答案的不明確性、不確定性和未知性,在不提供具體的科學答案的前提下,由學生通過地理學的思維過程而探索尋求出科學問題的答案而進行的實習。”因此,在實習過程中應提倡教師輔導與學生獨立實踐相結合的實習方式,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
3 將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有機結合起來,重視人文地理的實習
地理學的研究歸根結底是要為人的發展服務,所以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對地理事物及現象的分析不可忽略人的因素。在實習內容上要“打破自然、人文截然分割的老傳統,加強實踐教學課程間的綜合,即自然地理實習要引申人文地理內容,加強同實習地區社會、經濟的聯系,使實習內容更貼近社會經濟生活主題”。
4 野外實習中應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
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升靠的是內化、領悟,內化和領悟的過程即體驗的過程。“從心理學上來講,體驗是在對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事物產生情感并生成意義的活動。”地理野外實習的過程是一種體驗的過程。
5 對野外實習的總結及評價
野外實習結束后,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會持續一定時間,要及時進行總結,總結既包括對地理知識的驗證、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也包括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感悟。在對實習進行總結時,學生不應停留在將整個實習過程記錄下來,更重要的是要寫出自己在實習過程中的感悟,分析自己通過野外實習學到了什么,還有哪些疑慮和問題需要解決。
6 探索聯合實習新模式
高師地理專業教育實習期間,學生要有一月左右時間到中學進行上崗實習。因為實習生要登臺授課,利用這個機會,組織部分教育實習學校地理教師與在校大學生一起參與地理野外實習,通過他們共同野外實習,讓在校大學生與在崗地理教師充分交流野外實習的感受。在校大學生可以直接從在崗中學地理教師身上學到在野外如何收集地理素材,為勝任中學地理教學積累經驗和教學素材。
隨著中學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新課程標準的不斷完善和貫徹,高師地理專業要密切關注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高師地理專業的野外實習要在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給予充分考量。從學生的實習態度、實習過程、實習方法、實習效果評價等方面給予足夠關注。當然,在地理專業野外實習的機制、實習經費、實習時間的安排等方面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走進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地理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7-261.
[2]李家清,李文田,中學地理課程改革30年回顧與啟示[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01):4-6.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1.
[4]王民,地理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李淑云,試論中學地理實踐活動課的開展[J],科技資訊,2007(32):138.
[7]趙媛,韓雪珍,地理野外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02):238-240.
[8]袁孝亭,王向東,中學地理素養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8.
[9]潘玉君,武友德。明慶忠,地理野外研究性實習的初步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05(02):51-52.
[10]劉富剛,張芳,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學研究,2005(01):52-54.
[11]陳佑清,體驗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02):11-16.
[12]劉驚鐸,道德體驗引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2(1):85-93.
[13]于法展,張志華,廬山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效果評價[J],高師理科學刊,2007,27(2):102-106.
(作者單位河南省安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