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改變過去重講析、輕參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語文教學中來。
一、教師要認識到位
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形成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使其在繼承知識后,發現知識、創新知識。就教與學這一雙邊活動來說,教師的教是為了擺脫教而教,學生的學也是為了擺脫教而學。而后者只有建立在主動學習的基礎上,才能完成教與學這一復雜的過程。
二、營造有效的語文課堂氛圍
語文是工具性的基礎學科,融思想、道德、文化、審美、情感、意志等于其中,這一性質為創設課堂氛圍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內容的要求營造和諧、有趣、充滿文化魅力的課堂氛圍,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興趣,給學生創造充分的自主活動的機會,使其在自主活動中受到熏陶和鍛煉,語文素養得到提升。如,在教學古詩時,我們可根據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和意境制作一幅畫面并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從欣賞畫中景物人手。讓學生自主地進入到詩的意境中,輕松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一步體會詩的寫作手法。
在創設課堂氛圍時必須符合實際,既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生活實例人手,又要讓學生有驚奇感和新鮮感,以便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自主求知的欲望。
三、在課堂中要注意情感的交流與共鳴
心理學研究發現,情感是一個人從事學習活動的一種內在的強大動力。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產物,我們要借助文章的情感因素,加強語文對學生的感染力,促進學生的思想與情感的統一發展,這一點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感化學生,真正做到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
首先,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深刻領悟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與文章中的意境融為—體。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將這種情感很自然地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來。其次,教師在深刻領悟了作品所體現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要當好學生的導演,借助于優美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引導學生也進入到文本所體現的意境和情感中去,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振動,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參與到教學中去。
四、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由于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落后,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獨立思考解決”“課堂上教師講得多,讓學生討論交流、提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少”的現象,致使學生出現“不會問”“不敢問”的現象。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法去相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和氛圍,多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
五、把語文教學融入課外活動中
學生參與語文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不能局限在課堂上,教師要組織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去,通過課外活動讓學生去思考、去體驗語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去培養學生的能力。在課外活動內容的選擇上,在內容和形式上既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又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這樣才能吸引全體學生的有效參與。如,在教學中我們既可以通過開展班級辯論會、朗讀比賽、學習經驗交流等課外活動,也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課外活動,如,通過組建校園廣播、校園文學社來開展校園新聞寫作、作文競賽、社會調查報告等活動。這樣,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既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實踐中來,領悟相應的語文知識,又提高了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