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語言教學中傳播文化,在文化傳播交流中教授語言,使語言與文化在教學中成為一個有機的和諧的整體。在文化教學中應重視中外文化差異,由淺入深,視學生語言學習情況導入文化知識,要注重實用性,有選擇地采用多種方式導入。與此同時,要注重分散性與完整性相結合,注意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做到以上幾個方面,文化教學才能更有成效,才能盡快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語言和文化;文化導入
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首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信息傳遞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語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約。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既要從語言基本技能方面幫助學生獲得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還要注意介紹文化背景知識,結合教材的內容適時地導入與語言運用有密切關系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果不注意語言運用中的文化因素,就會影響信息的正確傳遞。文化導入不是簡單地羅列文化知識,在導人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由淺入深,視學生的學習情況導入
文化導入應接近學生的語言水平。中國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在傳授文化時不能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在基礎漢語教學階段,交際文化是主要的,在中高級階段可以有選擇地傳授知識文化。在初級階段遇到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文化因素,除了用簡潔的語言講解外,最好用學生的母語進行解釋,例如“你吃了嗎”,僅僅向學生介紹這是中國人打招呼的方式是不夠的,學生會不分場合亂用。例如,有學生在第二節課下課時用這個句子和老師打招呼就不合時宜。
二、采用多種方式導入
文化教學主要在課堂上完成,除了用目的語或學生的母語講解文化知識外,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導入文化知識。例如,在介紹北京時文中出現的“北京胡同”“四合院”這類詞可以采用圖片的形式進行講解。對于一些成語、俗語,例如“濫竽充數”“不管三七二十一”等教材中一般采用注解的方式進行講解,如果學生對注解仍然不理解,可以采用母語進行解釋,也可以通過設置語言情境。提供例句進行進一步講解。
三、注重實用性。有選擇性導入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要注意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文化導人的內容是為語言服務的,與學生學習有關的內容進行適當導入,與課堂語言教學無關的內容不能過多提及,否則會造成內容混亂。在初級階段應著重進行交際文化教學,如社會上流行的打招呼的方式,進行各種日常生活交際的習俗等。在中高級階段禁忌語、隱喻、成語、歇后語、習慣用語等含有濃厚的文化色彩的詞語是文化教學的重點,不了解這些詞語的使用會影響留學生與中國人進行進一步的交際。
四、導入時注意分散性與完整性相結合
分散性是指文化因素分散在語言教學中,這些文化因素多以詞語的形式出現,授課時將帶有文化背景的詞語挑選出來著重介紹,可以設置一些語言情景進行解釋,如“回頭再說”。當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后可以以專題、講座的方式對中國典型文化進行系統講解,如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
五、導入時應將重點放在中外文化差異的講解上
1 重視不同語言中詞匯蘊含的不同文化因素
中外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語言中詞匯最能反映社會文化的特征,最容易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在對外國留學生進行語言文化教學時,要重視在詞匯教學中導人文化因素。在教學中應重視不等值詞和不完全等值詞所蘊含的不同文化因素。
2 開辦中外文化的對比講座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本族文化與漢文化的差異可以開辦中外文化的對比講座。初級階段的文化是以“文化因素”的形式分散在語言教學中的,相對來說比較零散。通過文化講座的方式可以將支離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進行系統地講解。例如,可以開設漢民族與學生本民族禮儀對比講座。再如,到了中高級階段可以開設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對比講座。
六、文化導入注意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
1 組織學生參觀
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中國名勝古跡。學生通過自身的經歷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參觀結束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觀后報告,并且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使他們所獲得的文化知識得到鞏固與加強。每學期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或假期進行文化訪問和文化旅游。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與出行目的地有關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以便學生能夠充分地利用出游的機會接受中國文化。
2 組織中外學生進行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迥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僅僅依靠課堂學習是不夠的。教師應努力營造中國文化環境,讓學生充分利用目的語環境學習中國文化。節假日時可以組織中外學生聚會,在與中國學生相處過程中,留學生可以快速、高效地掌握一些交際文化。例如打招呼方式,中國的餐飲文化等。也可以讓中外學生同臺進行文藝演出。讓留學生參與表演,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可以在和中國學生一起表演中感受中國文化的精髓。
3 組織學生課余時間觀看中國影片
文化往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得以體現,通過觀看反映不同年代人們生活的影片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例如,觀看歷史題材的影片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文化。通過觀看反映當代中國人生活的影片,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人的人情世故、風俗習慣。
總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語言教學中傳播文化,在文化傳播交流中教授語言,使語言與文化在教學中成為一個有機、和諧的整體。
參考文獻:
[1]胡有清,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52.
[2]胡文仲,俄漢語言文化習俗探討[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39.
[3]李曉琪,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張和生,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作者單位王媚:遼寧省大連海洋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張艷榮:遼寧省沈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