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云:親其師而后信其道,信其道而后從其教。當今社會,人際交往日趨緊張,校園內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也面臨種種問題。被譽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本該是學生由衷信賴、敬佩、愛戴的良師益友,卻時而遭遇“生不敬師、師不懂生”的現象。這不得不讓人反思: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如何從自身做起,重塑“榜樣”形象,在師生交往中再顯“可親”的臉龐?
關鍵詞:和諧師生關系;教師親和力;愛心;平等學生觀
今日校園倡導“和諧”,教學中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卻面臨種種問題。社會上有議論:教師素質在下降。教師在感慨:老師難當!然而,當教師不再是學生由衷信賴、敬佩、愛戴的良師益友時,在感嘆之余,也促人反思: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如何從自身做起,重塑“榜樣”形象,再顯“可親”的臉龐?
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證明:教學是師生間信息交流的過程,師生間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種:一是認知信息,二是情感信息,三是行為信息。認知信息主要包括知識和認知方法等;情感信息反映了師生關系的疏密程度;行為信息則是師生教與學的行為方式等。其中師生關系的和諧程度,直接影響其他信息的傳輸效能。
有關調查表明,“學生心目中喜歡的老師”的共同特點是:溫和、耐心、寬容、容易親近。時代在改變,但這點沒變。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首先要有安全、歸屬、愛、自尊等基本的需要,當這些需要得以滿足時,才有可能去追求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要。顯然,具備這些特點的教師有著良好的親和力,這是和諧師生關系建立的關鍵要素。
可見,教師親和力是一種協調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奮斗的重要力量。是教育教學的生命線。有著良好親和力的教師不僅能滿足學生最基本的需要,還能為學生高級需要的實現提供有效的動力。,
如何理解教師“親和力”的內涵及其構成要素?
親和力,詞典解釋是“兩種以上的物質結合成化合物時互相作用的力”。從心理學上講,它是指在人與人相處時所表現的親近行為的動力水平和能力。
有人說:教師親和力的高低常常取決于他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生來不愛笑,有的人天性愛熱鬧,這種認識未免膚淺。可以說,教師親和力不是源自單純的表情,關鍵在其“親和動機”。而影響教師施教意識與行為中最有效、最具生命力的“親和動機”當屬對教育事業和學生的愛!
一、愛心:教師親和力的基本要素
愛心,是一種巨大無比的力量,它是打開人心靈的金鑰匙。因此,師愛被譽為師德之魂。教師有了愛,就會對學生包容、理解、關懷、尊重;教師有了愛,就有了責任,就會愛崗敬業、嚴謹治學。這種由愛而生的道德力量,能牢固確立教師在學生心中“精神父母”的形象。作為教師,只有傾注自身純真的愛與追求,發自肺腑地愛學生,才能真正地親近學生,關心學生,了解學生,才會尋找契機去激發學生對真理的追求,從而讓“教書育人”的事業行進在校園里、影響于校外甚至學生的一生。
二、民主、平等的學生觀:教師親和力的核心要素
“民主、平等的學生觀”作為教師親和力的核心,具有多元因素。
首先,要求教師學會尊重學生。只有尊重才會平視,才能把學生看成大寫的人;才能當作自己的親密朋友;才能容忍學生的缺點,尊重他們的話語權;才能調控好自己的情緒,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而不再當學生的“監工”,處處以“管”教之。現在的學生個性鮮明、思維活躍、信息靈通。學生并不樂意處于被“管”的位置,對強加的思想多半有抵觸,即使表面接受,內心也會憤憤不平,長期下去就會累積出負面情緒,從而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影響教學效果。
另外,只有能尊重學生的教師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時,才能做到遵循個性發展的要求,以寬廣的胸懷容納學生的全部,理解學生豐富多彩的興趣愛好,允許學生發展自己的特長,并真誠地幫助他們在各種領域里尋求獲得成功的機會。
其次,尊重學生的同時,教師還要學會傾聽,給學生充分自主的機會。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年齡階段,許多方面都沒有定型,即使犯錯誤,也往往是出于一時糊涂,控制力不強,缺乏人際溝通技巧等原因。因此,教師要學會傾聽他們的想法,了解事情的緣由。這樣教師才有機會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幫助他們明辨是非,調控情緒,做其成長的引路人。
實踐表明:教師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學會傾聽與引導的藝術,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人格魅力:教師親和力形成的重要源泉
教師的人格魅力,通常是指教師在思想感情和個人性格方面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質和魅力。其中,人格是教師魅力的核心,是教師對學生、事業以及自己的態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這也說明,教師親和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得益于后天的修養。教師出類拔萃的人格因素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而形成的獨特的感染力便是其魅力所在。作為教師,良好的人格品質一旦得到學生的認同,就會激起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由認同到模仿,甚至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人格價值取向。
“立德”“立言”“立行”,這是我國古代為君子者的人生志向。“教書育人”的教師有了這樣的人生追求方能凝聚高尚的人格魅力。
“德”即教師良好的個人品德及職業道德。身為人師不僅要具有善良、誠信、守時、寬容等良好的個人美德,還要具備忠誠、勤勉、好學、上進的優秀職業道德。黑格爾說:“教師是學生心目中最美的偶像。”教師的道德修養、言行舉止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們常言:德高才能望重。成功的教育,不是說教、灌輸,而是教師自身言行樹立的“榜樣”力量的熏陶,使學生在耳聞目染中受到啟迪和帶動,從而形成健全人格。
“言”即教師高尚的學識與見地的言談舉止。這首先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學識素養。如果沒有學生對教師學問發自內心的認同,再有愛心的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也要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他們的不學無術。其次,教師要講究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教師要懂得在教學中有效地運用溝通的藝術:明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白“—個欣賞的微笑勝過千百句語言的激勵”;明白人與人空間距離的大小影響心理距離的遠近;明白“教師無小節,節節是楷模”。只有這種飽含溫暖情感的教育,才會在師生間營建和諧的氛圍與情緒,在師生一起感受身心愉悅的同時,將真、善、美的種子播進學生的心田。
“行”是指教師良好的言行舉止和積極陽光的人生行為。古人言:“人首先自立,才能立人,首先正己,才能正人。”作為教師,其一言一行攝入學生眼里,印在學生心中,都會對學生人格產生影響。如:教師勤奮好學、積極進取的求學精神,兢兢業業、勤勉務實的工作態度,樂觀向上、豁達寬容的做人風格等,都是直接影響學生人格的因素。因此,為人師表的教師對個人言行要有良好的規范意識,力求行“君子”之風,樹“良好”榜樣,灑“陽光”雨露,以期引導學生走向積極、向上的人生之路。
總之,教師作為教育實踐的主導者,要自覺提高自身素質。既然教育是立國之本,教師就是固本之源。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教師只有力行終身教育,不斷提高自己,才能適應教育的發展;才能從容應對性格各異的學生;才能很好地掌控處在動態變化中的學生群體;才能積極、陽光地引導學生不斷朝成功的人生邁進。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畢淑芝,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托爾斯泰,教育的果實,芳信,譯,作家出版社,1954.
(作者單位濟南廣播電視大學章丘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