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文明”一詞含義闡述出發,論述文明的創建需要規劃積累,文明的實施需要秩序保障,并從法制和德育兩個方面做深入表述。
關鍵詞:文明;法制;德育
“文明”—詞在詞典的解釋為: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也指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校園文明應該是一個學校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指一個學校的文化、教育、科研、藝術等所表現出來的狀態。而校園文明建設的發展即一個學校的文化、科研、教學的發展,可促進師生素質、校園管理、公共秩序等方方面面的全面提升。
文明主要來源于長期不斷的積累,而不是光靠一次創建、一項評比就能一蹴而就的,校園文明同樣如此。我認為,創建校園文明需要—個長遠的規劃,一個細致深入、切實可行的實施步驟。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孫子把《計篇》作為《孫子兵法》中十三篇之首,可見計劃作為管理中具有首位性的基本職能之一,其重要性尤為凸顯。
法國有一句諺語:“秩序之美是所有美之最”。伯克曾說過:“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礎。”可見,創建文明校園首先需要保證良好的秩序。對學校來說,秩序法則是實現校園低成本管理的有效工具,是最大限度地實現校園公平的重要途徑,是安定團結構建和諧校園的有力保證。就個人而言,秩序法則是個人利益在群體環境中得以維護的基礎,有助于實現個人與群體的和諧,有助于自己的不斷成長。
校園文明創建離不開秩序,而秩序的維持則需要法治和德育共同作用。
就法治而言:(1)建設健全完善的、切實可行的行為規范和各類規章制度。制度是管理的保障,是各項措施得以有效執行的基礎和前提。建立健全各項制度,讓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實現法制化、規范化、效率化。同時要及時更新制度,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要做到科學發展,與時俱進。(2)制度的執行要嚴格、公正、公平。師生員工、干部黨員要一視同仁,否則制度將流于形式。(3)制度要體現人性化,要和德育教育相輔相成。
就德育而言:(1)要引導全體師生員工在政治與文化上的認同感、參與感和緊迫感。讓他們知道,文明創建并不僅僅是學校、領導以及中層干部的事,而是切實關系到每一位教職工、每一名學生的大事。“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就是著名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2)教師、黨員、干部要率先垂范,做文明創建的楷模和引導者。俗話說“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皆楷模”。顯而易見,要搞好文明校園建設,必須從自身做起,從我做起,每位成員都文明了,整個校園才能文明。(3)要拓展和保持信息溝通渠道的暢通及交流,增強學校和師生員工間的交流,學校與學校之間的交流,一方面能使好的建議和意見得到充分的響應,有利于師生員工對學校關于建設校園文化指導思想的理解,從而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兄弟學校先進的管理模式、教育理念、德育經驗,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從而推動校園文明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春秋]孫武,孫子兵法,[三國]曹操,注,郭化若,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07.
[2]郭本禹,道德認知發展與道德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04.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汽車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