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教育有法,但無定法。針對學生身上發生的事件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對于某些個別事件,除了上述方法外,保護學生的自尊會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下面就說說我自己處理過的一個學生“事件”,或許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那是在2011年10月里發生的一件事。下了第一節晚自習課,高三(2)班的兩名同學急匆匆地跑來“報案”:他們中的一個同學丟了780元錢。聽到這個數字,我心里一怔,對于一個學生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這個問題必須嚴肅對待,一方面,對于一個住校學生,這可能是他半個學期的全部生活費!另一方面,如果處理不當,在學生中就會產生不良影響,不但讓丟錢的學生不能安寧,其他學生心理上也可能會產生一定波動,影響正常上課。
經過仔細詢問,我弄清了事情的經過。原來,這兩個同學第一節晚自習下課后回寢室取東西的時候,發現自己櫥柜上的鎖被撬了。發現錢已不翼而飛。他們倆也沒顧得上取東西,就連忙跑到政教處報告這件事。
我連忙跟隨他們倆來到他們的寢室,仔細察看了現場。發現門窗都是完好的,也沒有撬鎖的痕跡,顯然“小偷”不是破門扒窗而入的。經過一番仔細搜尋,終于在一張床底下發現了那個裝錢的瓶子。還有哪些有價值的線索?我的大腦飛快地旋轉著。既然不是從門窗進入的,入室“盜竊者”肯定持有這個寢室的鑰匙。第一種可能就是本寢室的成員,第二種可能就是他人配有這個寢室的鑰匙。但是他們倆很肯定地否認了他人持有鑰匙的可能,這就只剩下第一種可能性了。那么會是誰呢?
“你們有沒有發現可疑的人?”我問他們倆,他們不十分肯定地說:“有一個同學看起來神色不太對,但是我們也沒有證據呀!”是呀。沒有真憑實據是不好冤枉—個人的。如何既能把這丟失的錢找回來,又能妥當地處理好這件事?我內心十分激烈地思考著對策。
“去把寢室所有成員叫到我辦公室來。”我準備把這件事徹底調查清楚。我仔細打量著被我請到辦公室的8個學生,平和地對他們說:“也許大家猜到了把你們叫來的原因。在這里說話我們都不用拐彎抹角,根據前因后果的分析,可以斷定是我們中間有人‘拿’走了這780元錢。”我故意用“拿”而不是“偷”,為的是保護當事人的自尊,引起學生心理抗拒而使問題的解決不陷入僵局。頓了頓,我接著說道:“也許這個拿錢的同學是一時利令智昏,犯了不該犯的錯誤。但是,我相信這個同學一定會改過自新。我不相信這個同學會在錯誤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給自己的人生抹上一個本不該有的黑點。”
我繼續觀察著站在面前的這8個學生的表情,除了一個學生的眼光有點閃爍迷離外,其余7人都非常坦然地聽我說話,這無疑更加堅定了原先這個拿錢人就在他們中間的判斷。我繼續說道:“我們允許別人犯錯誤,更允許別人改正錯誤。對不對?”我反問了一句并向他們投去征詢的目光,他們全都點點頭。我需要用集體肯定的力量,用大家都原諒的方式為這個同學敢于承認錯誤開啟心扉。“現在大家要證明自己不在現場。把自己離開寢室后的時間都做了哪些事寫下來,重要的是要有人證明。”我給他們每人一張紙和一支筆,“當然也可以現在就寫明此事是你所為,我會為你嚴守這個秘密;如果現在不想寫明的話,我給你思考的時間,但不能沒有時間限制。就截止到明天上午11:oo吧。”
當然,為了不讓他出現錯誤的估計,應該給他思想上施加一些壓力。我煞有介事地舉了舉用塑料袋裝好的瓶子說:“這個瓶子上留有你的指紋,如果你拒不承認,我會把它送到刑警隊鑒定指紋。與主動承認錯誤其性質是不一樣的!主動承認我可以不給你紀律處分!”我故意加重了語氣。
我安排這8個同學分頭寫,避免可能出現的串聯情況。大約在七八分鐘時間內,寫完的同學陸續交了過來。與其他七個同學不同的是,先前那個眼神迷離的學生是把寫好的紙折好以后交過來的。他的這一細微舉動再次堅定了我原先的判斷。我并沒有張揚,而是像對其他同學一樣將這張紙放在了抽屜里。然后我告訴他們回教室,因為我需要時間查看他們寫好的材料。但同時叮囑他們,如果不好直接寫明,也可以在明天十一點之前將錢直接送到我的辦公室來。這樣做的目的,主要考慮一是怕當眾揭穿傷了這個學生的自尊心,二是假如這個學生沒有承認可再給他留一些回旋的余地。為爭取最大教育機會留足空間。
我首先打開這個同學折疊的紙,一行字映入我眼簾:“老師,我承認是我拿的,真像您所說。我是出于一時糊涂。謝謝你給我一次悔過自新的機會,我發誓以后決不再做類似的事情,”“請您一定為我保守這個秘密,從此,我決心做一個全新的自我,絕不再做這么糊涂的事……我會在明天十一點之前將錢一分不少地送過來。”果不其然,正是這個學生所為。
這個學生的自白,給了我些許安慰,讓我終于看到我講的道理在他身上起到了作用,同時也非常欣慰地看到這個學生戰勝了自己。
第二天一早,我接到了一位女生送來的—個厚厚的信封。據這位女生講是—個她不認識的男生托她送來的。打開一看,除了那780元錢外,還有一封短信。他在信中寫道:“老師,我昨晚一夜沒睡,良心的拷問令我非常難受,我對不起自己的同學,也差點讓自己誤入歧途,我感謝老師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抓住,絕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我不想讓同學知道是我做的,不想因此失去同學的信任和友誼,請老師不要告訴他們。”
至此,我心釋然,一個犯了錯誤的同學被我拉了回來。同樣,我也踐行著我的承諾,沒有再追究他的過錯。給學生處分并不是目的,將他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作者單位
王法軍:山東省諸城實驗中學
趙光花:山東省諸城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