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英文報刊應用于聽力教學,從材料的有效輸入和增加圖示儲備兩方面詳細介紹了英文報刊對提高聽力水平的作用,進一步闡述了利用英文報刊來擴大學生的信息量,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加深學生的文化儲備。以期通過英文報刊為媒介,讓學生對所聽內容進行預測、分析并理解,逐步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關鍵詞:英文報刊;聽力水平;可理解性輸入假說;圖示理論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四大語言技能,聽居首位,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語言技能。在多數的聽力教學課堂上,教師往往只是對照課本,把聽力材料多播放幾遍,然后通過練習及對一些重點詞匯語法的講解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大部分學生對所聽到的材料不理解或是感到材料內容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學生興趣,造成聽力水平提高緩慢。而聽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想要成功地從聽力材料中提取信息,提高高中生的聽力水平,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導用與英文報刊閱讀相結合的聽力教學模式。英文報刊能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的詞匯,了解更多的語法,豐富文化內涵,從語言上來看,英文報刊生動活潑、短小精悍、表達地道,新詞層出不窮。同時權威的官方語言,強大的新聞背景,豐富的時事內容,濃郁的生活氣息都可以為學生提供最生動、最切實可行的語言環境,因而英文報刊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一、理論基礎
1 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
Krashen輸入假說認為,語言習得是通過理解信息,即接受“理解性輸入”而產生的。在這一假說中,Krashen認為當總體語言難度不超過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即被學習者理解),但又包含略高于學習者現有能力的語言結構時,輸入才是有效的。如果學習者現有水平為“i”,那么就如Krashen所提出的,輸入應該為一個小的跳躍,即“i+1”。在聽力教學中,教師在課上按照課本教學,課下往往要求學生堅持收聽VOA,BBC等英語廣播節目來提高聽力水平,但學生沒有感覺到聽力水平的提高,反而失去了學習積極性。造成這種不理想的聽力教學效果的原因,筆者認為很大程度上是低估了語言輸入的作用,輸入方式過于單一,只注重“聽”的輸入,沒有做到聽讀相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不能很好地對輸入的材料進行很好的分析。廣泛的、系統地閱讀英文報刊是解決這種問題的有效手段。
2 圖式理論
圖示是先存知識或背景知識,是指圍繞某一個主題組織起來的知識的表征和貯存方式。Rumelhart(1980)把圖示定義為儲存在記憶中的一般概念,是一種數據結構。Anderson&Pearon(1984)認為圖示是一種抽象的知識結構。Cook(1989)指出圖示是一種心理活動,是學習者用大腦中已有的相關知識來激活新的事物。圖式理論最早被應用于閱讀教學研究,語言學家對如何基于圖式理論來優化閱讀教學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早,研究成果也較豐碩。近年來,由于意識到聽和讀一樣,都是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在信息的加工與處理的模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所以繼閱讀教學研究之后,圖式理論也被引入聽力教學的領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英文報刊在提高聽力水平中的應用
1 材料的有效輸入
英語聽力的題材多種多樣,內容廣泛,涉及人文地理、政治經濟、風土人情、科技教育、交通環境、教育文化、人物傳記等等。在聽力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而輸入的內容卻遠遠超出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彌補這一不足的根本方法就是大量有效材料的輸入。Krashen的監控模式強調最大限度地擴大對學生的語言理解性輸入,還主張在兒童語言發展的起始階段有一個以聽力理解為主要活動的“沉默階段”,不要求學生過早地進行表達活動。所以,學生要不斷增加材料的有效輸入,不斷積累聽力材料,一類一類慢慢涉入。教師在課上引導學生有選擇性地輸入聽力材料,配上錄像或相關圖片,有助于學生理解消化;課下要求學生堅持閱讀與課上聽力材料同類的英文報刊材料,這些報刊材料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可理解的,并略高于他們的現有水平,同時材料的內容須呈現趣味性和相關性。報刊中有趣的閱讀材料能激發學生繼續讀下去的動機,發揮他們的學習能動性。與他們相關的閱讀材料,能使學生加深認知的發展,鞏固語言基礎。
2 增加圖示儲備
從圖式理論推斷,聽力理解的效果主要受三種圖示的影響,分別是語音圖示、內容圖示和形式圖示。首先,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是聽力理解的前提,如果學生語音不正確,詞匯不完備,語法不準確,聽再多的聽力材料也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閱讀英文報刊能夠提高學生的語音基礎,擴大詞匯,熟悉固定句型。通過閱讀英文報刊,學生可以頻繁地接觸所學的常用詞匯和語法結構,加深對它們的理解,通過大量的接觸、重復和使用,達到復習和鞏固的作用。其次,如果學生對聽力材料的話題及題材熟悉,就能將所輸入的信息與大腦已知的信息或概念聯系起來,激活大腦已存在的此類圖示,能加速信息的吸收和同化,有助于學生消除歧義,準確理解聽力材料。再次,英文報刊中的文章與聽力理解中材料的結構相似,即三種常見結構——倒金字塔結構,金字塔結構,混合結構。在聽力教學中,“聽前階段”,根據所要回答的問題,激活學生大腦中已有的圖示;“聽的階段”,學生根據已有的圖示可進行預測,并可根據聽的內容不斷對預測進行調整;“聽后階段”,學生對聽力材料進行總結歸納,加深并鞏固大腦中的圖示。
如今,全國有很多省份高考英語聽力已不再納入總分,聽力的地位岌岌可危。把學生的“耳朵”鎖上,只靠“眼睛”來看教材,是無法學習語言的,并且無法真正實現運用語言來進行視聽讀寫全面交際的目的。所以,教師還須重視聽力,不要在課上只講枯燥的課本,還應結合其他手段,共同促進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經過課堂實踐,筆者認為英文報刊更新快,內容具有時代性,貼近生活,題材多樣,不斷更新詞匯和用法,是教材的最好補充。英文報刊不僅可以讓學生積累文化背景知識,同時還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聽音的興趣以及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英文報刊的使用,活化了靜態的課本,豐富了聽力教學的手段,使聽力教學更具生命力,使學生更有動力。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在教學的安排、組織和實施上,還存在一系列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但只要能更新觀念,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就能達到利用英文報刊提高聽力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仵琳,可理解性輸入與輸出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文化教育,2011(03).
[2]任愛珍,魏武蓮,可理解性輸入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新聞聽力教學[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7(11).
[3]蔡曉敏,英語報刊閱讀教學模式探討[J],銅陵學院學報,2010(02).
[4]龔莉,將英文報刊引入課堂教學[J],上海教育,2005(08).
[5]李程,基于圖式理論的英語聽力理解及聽力教學[J],浙江旅游學院學報,2008(09).
[6]呂勤,利用英文報紙豐富英語語言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10).
[7]申宇,輸入輸出理論對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60).
[8]閆慧敏,輸入、輸出和互動模式下的英語視聽說教學[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1(04).
[9]葉珊珊,圖式理論與英語新聞聽力教學[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7(11).
[10]張琴芳,Krashen的“輸入”理論對英語新聞聽力教學的啟示[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6(12).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