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高中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新《語文高考大綱》也要求:高考考查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高考大綱》并不背離,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前者談的是對能力的培養,后者講的是對能力的考查。如果做好了前者,要想取得高考的優異成績,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我認為平時的教學功用是考前任何手段的純復習無法替代的。
一、利用字典、詞典夯實基礎
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非一日之功,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所以應從夯實基礎開始。為達到這個目的,我要求學生做到:
1 每人各準備一本《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成語詞典》。
2 文本上的注音、注釋要在三本詞典中去尋找,用符號在詞典中顯示出來,并將文本上未涉及的該字、詞的注音、注釋補充在書本上。這樣可以實現由書本延伸到課外,擴大識記量。
3 每天看5個字、詞的注音、注釋。
4 每天看2條成語。
5 每一個星期對該部分的字、詞進行抽查性檢測。
這樣兩年下來,學生積累、掌握的詞匯量應付高考就綽綽有余了。在高考復習時,再借助一些方法的指導,就更扎實了。
二、打破傳統。更新教法
課本上的美文各有其特點,即使是編入同一單元同一體裁的文章也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教。其根本在于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并與高考掛鉤。例如:
(一)學習詩歌,就要品味詩歌優美的韻律、醉人的意境,感悟詩人的高尚情操
具體做法如下:
1 借助詩歌的音韻知識,指導學生誦讀詩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2 通過找意象來品味詩歌醉人的意境,感悟詩人的高尚情操。
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先引導學生找出作者選擇的那些物象,明確:“青荇”“水”“柔波”。然后讓學生把這些物象按一定的順序組合起來,想象成一幅畫,并用自己的話把它描繪出來(寫在本子上,然后口頭述說)。明確:康河的水緩緩地向前流去,碧綠的水草隨風搖擺,似在水中翩翩起舞。我多么渴望做一條水草,與康河的水波融為一體啊!
這樣的學習,既可以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審美情趣,并與高考詩歌鑒賞接軌。“查找意象”是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抒發的感情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長期有意識地這樣做有助于詩歌鑒賞水平的提高。
3 通過比較閱讀,品味思想感情,藝術手法的不同。
我教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就先讓學生去回憶寫“重陽”“菊花”的古詩詞有哪些。明確:孟浩然《過故人莊》,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清照《聲聲慢》,《醉花陰》等等。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可以帶著舊的知識探究新的問題。溫故知新。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怎樣表達的,為什么要這樣表達就融會貫通了。另外,高考詩歌比較閱讀鑒賞是目前的熱點題型,再說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是高考的鑒賞點。長期有意識地這樣做也有助于詩歌鑒賞水平的提高。
(二)學習文言文著重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要帶著問題學習
具體做法如下:
1.從文本中找出通假字,有多少寫多少,按如下格式歸納:
____或通 ____,意思是 ____。
2.除書上的注釋外再找幾個難解的實詞,仿照書上注釋的格式,查《古代漢語詞典》解決。
3.看文中是否有高考應掌握的虛詞,將其歸納。
4.看文中是否有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將其歸納。
這些要求均要學生作為預習作業做在筆記本上,上課前教師檢查。長期堅持下去,學生掌握的文言詞匯量就會大大增加,能力也會逐步得到提高。
(三)學習現代文著重培養學生讀寫能力
1 利用標題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看到一個標題就去思考:這個標題暗示給我們的信息有哪些?可從文章的選材、立意上去思考。如果我來寫,會怎樣構思,列出寫作提綱。然后,對照原文,比較一下自己的構思與文本的異同,品味文本的妙處,供自己借鑒。
2 利用文本培養學生的擬題、概括、分析能力。看到文本就去思考:假使我來擬標題可以擬哪些?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擬?
例如教學《荷塘月色》時:
(1)看到標題就去思考,這篇文章應主要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荷塘,二是月色。這就是這個標題暗示給我們的信息。繼續思考:如果我來寫荷塘、寫月色將怎樣寫?作者又是怎樣寫的?
(2)看了《荷塘月色》的原文,就去想還可以擬哪些標題。擬為《荷塘》《月色》《月色下的思考》,可以嗎。經過這一番思考,該文的妙處就不言自明了。
(3)學完后還可借鑒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寫一篇小作文。借景的描寫抒寫某種情感。
3 對于小說(包括古典的)一般篇幅比較長,怎樣長文短教?我覺得精心設計一些探究性的話題,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習《阿Q正傳》可這樣設計:
(1)以“走進阿Q”為題,寫一篇500字的短文初步感知阿Q這個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看文本,更有目的性。學生自己可以完成以下內容:從“六無”——無姓、無名、無籍貫、無行狀、無家、無固定職業,具體感知阿Q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生活在未莊社會最底層,暗示其悲劇的必然性;初步感知阿Q是一個質樸、愚昧、圓滑,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具有復雜性格的人,充分體現了魯迅所說的“雜取種種人”來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2)再讀文本,從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為題,寫一篇讀書札記。
①“阿O眼中的或心中的革命”
②“未莊村民眼中的辛亥革命”
③“趙氏父子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
設計該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對文本做進一步的研讀,理解文本主題,明確:一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一種民族的劣根性,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另一方面暴露和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和妥協性。
最后布置作業:阿Q的一生是悲劇性的,他的下場令人同情,令人感嘆,如果你面對阿Q,想對他說些什么呢?請以“阿Q,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這既是對全文的小結,又可以借阿Q反省自己,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這樣,原本需要5~6節課教的長文,可以在2~3節課完成,而且學生的閱讀、歸納、寫作、審美等各種能力都可以得到培養和提高,可見其功用是傳統教法無法比擬的。
三、從文本中吸取作文的養料
1 每周主要從文本,也可從課外摘抄精美的語句、片段,字數不少于50個字,到高二,字數不少于100字,并寫上簡短的評語。
2 每一個星期,讓學生自擬題目,運用摘抄的精美語句、片段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 一個月由教師根據學生摘抄的內容,規定2~3個作文題目供學生選擇寫一個定時作文,文體或限或不限,要求有意識地運用摘抄的內容寫作。
這樣既可以促使學生去熟悉文本,又可以積累素材。讓文本起到它應起的作用。例如,學生作文《詮釋美》的開頭:
美是什么?
美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山間,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大海,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天街。是……
如此開頭,借優美的詩句,形象地詮釋了美的多樣性:山間的寧靜美,大海的壯美。天街的朦朧美。形象生動,富有文采。
再如學生作文《天黑了,別哭泣》中的一部分(月考題)。
天黑了,他沒有哭泣!他記得祖父的叮嚀,記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他記得,七尺男兒受宮刑之辱乃人間的奇恥大辱,但他沒有哭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他的堅定信念。逆境中他觸碰到了星光,恥辱激勵他頑強奮進,點點血淚鑄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然而,他哭了!是“舉世渾濁,唯我獨清;世人皆醉。唯我獨醒”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的屈子;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的陶潛;是“垂釣濮水”“饑腸轆轆”“寧曳尾于涂”的莊周;是“四面楚歌,自刎烏江”“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臥軌自盡的海子。……
該文恰當引用來自文本的語句和人物,說理透徹,文采飛揚;巧用排比,增添氣勢,是一篇典型的化文本為我所用的例子。
(作者單位重慶市綦江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