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和有機組成部分,在新教材中案例的數量和比重明顯增加。案例教學,是高中地理一種重要的、獨特的教學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課程背景下,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科學地選用案例教學,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我們改進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如何運用好案例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果呢?以下結合我四年多新課程教學實踐及人教版教材的特點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對教材中的案例要靈活取舍、恰當選用
高中地理課時緊、任務重、時間緊,所以教材中的案例不能面面俱到、逢案例必講,應有的放矢、靈活把握。
1 重點的、經典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必講,教師要重點講,詳細講,講清楚。如,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案例2——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充分結合教材、地圖冊等有關圖文資料使學生了解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分布、經營方式和優點、特點、限制因素、解決措施,以及對我國發展農業的借鑒意義,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掌握分析混合農業這一農業地域類型的思路和方法。
2 有些案例指導學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教師可稍加講解、稍作點撥。如,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案例1——環地中海地區農業的發展,指導學生結合“活動”閱讀案例思考:(1)農業區位因素發生過哪些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有哪些影響?(2)哪些因素在農業區位選擇中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再通過分析討論、教師的啟發點撥得出結論:農業的區位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自然因素(如氣候、水源)比較穩定、變化較小,社會經濟因素(如交通、技術、尤其是市場)發展較快、變化較大,市場等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作用越來越大。
3 有些案例交給學生自主學習、自行探究完成即可。新教材中的許多案例內容簡單、通俗易懂、可讀性強,是課本正文知識的補充、延伸,可放心地交給學生去閱讀、自主學習。如,必修1第一章第二節案例1——太陽風暴襲擊地球;第二章第四節案例3——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將被迫舉國遷移;第四章第三節案例3——黃河三角洲的發育,等。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課外知識。既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習慣,也體現了新課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理念。
二、收集整理、精心選擇,適當補充課外案例
由于地區差異、學校差異、學生個體的差異,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教材中有些案例并不適合本地本校學生的實際。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恰當補充一些符合學生實際、聯系生活并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案例。
1 教師要有意收集案例、自己撰寫案例,科學合理、精心選擇、適時恰當補充案例。如,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地方時、時區和日界線,可以凡爾納著名小說《八十天環游地球》中主人公富克先生的故事作為案例,突破有關時間計算的難點、疑點,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 布置、指導學生收集案例,在課堂上呈現展示,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和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體現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如,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學生收集補充展示了“鄭和下西洋、哥倫布遠洋航行利用洋流風帶助航”“泰坦尼克號首航遇冰山沉沒造成海難”等案例,印證洋流對海洋航行(航速、航行安全)的影響。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熱情,獲得較大的成就感,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輕松理解掌握所學知識點。
三、案例選擇要遵循科學性、知識性、真實性、趣味性的原則
在案例教學中,所選案例要來源于生活、聯系實際,要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一致。因此,案例要科學嚴謹、符合地理學科特點、蘊含豐富的地理知識;要能闡述地理原理、反映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的特點、體現地理規律。案例要真實可靠可信、生動有趣,像相聲段子有包袱有料有伏筆,能引人入勝,對學生有吸引力、說服力。案例切忌空洞無物、枯燥乏味、充滿說教。
通過對案例的剖析、總結、歸納,讓學生從中學會處理圖表圖文資料,提出問題,分析原因,提出解決措施或發展方向,學會用地理專業術語表達結論。
此外,案例的呈現要把握好時機,找準切入點,要與教材知識有機融合。案例教學是中學地理教學的一朵奇葩,但也不能濫用,寧可少而精,切忌多而濫,要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教學方法多元化。教學手段多樣化,實現教學的優質高效。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