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作為教師課堂教學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已為廣大歷史教師所掌握。教師的提問若得法,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歷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都科學得法,有的往往會因不得其法而浪費時間,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率。因此,我認為很有必要結合初中歷史教學來和同行們探討一下提問的得與失這一問題。
一、提問科學、合理的藝術要求與功效
教學是一門藝術,提問其基本要求與技巧,也是一種藝術。提問的藝術水平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科學、合理的提問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歷史教師應努力提高課堂提問的能力與水平。
1 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在教學新的內容之前,教師應設置一些生動有趣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本節課堂的教學將產生積極影響。如在學習《唐朝的衰落》時,先將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的:“開元之治,幾于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這一對唐朝衰落原因的論斷,通過幻燈片打出,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將唐朝衰落的原因都歸結到楊貴妃一人身上的說法顯然不夠公平,如此提問,學生要為楊貴妃清洗不白之冤,弄清唐朝衰落的真正原因的強烈求知欲望輕而易舉地就調動起來了。
2 著力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歷史教材中有些知識用言語無法表達清楚,有時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又無法讓學生直觀感受。如果教師能采用“假設提問”(即提問了抽空和將要講的內容不同或相反),將有助于學生理解該地理現象或規律。如在學習《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清政府內部在是否要對各國宣戰這一問題上形成兩派:頑固派主張宣戰,而洋務派反對宣戰。你有何看法?為什么?通過討論,更能增加學生對清政府腐朽的認識,及洋務派盡管主張學西方,可依然代表著腐朽的封建勢力,是不能從根本上挽救中國的。
二、提問不得法的消極影響及對策
1 提問隨心所欲,浪費教學時間
初中歷史按照課程安排,一周只有2~3課時,而在這極短的教學時間里,不僅要教會學生必要的歷史知識,還要培養必要的歷史技能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作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有限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否則只能浪費時間,對教學毫無益處。學生能脫口而出的問題,無問的必要;問得太簡單,起不到“問”的效果;問得太難,學生回答不出來,也只能浪費時間。因此,教師設計問題,應注意難易適中,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也不能太簡單,要使學生跳跳才能夠得著。
2 忽視全體,破壞學生的積極思維
老師提問時,學生往往心理緊張、注意力集中,隨時準備回答教師的提問。但是有不少教師提問后,馬上點名學生回答,這時,其他同學都會覺得此事與自己無關,開始分散注意力,不積極思考問題,而是看那位同學將怎樣回答。課堂思維處于停滯狀態,這樣的提問則不如不問。教師的提問應面向全體,使每—位同學都能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
3 難易失度,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前面已說過,教師課堂提問太難,學生回答不出來,浪費時間,其實,這不僅是浪費時間的問題,嚴重時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設計問題時,應有主次、輕重之分,問題應切合學生實際,不可過大,同時應根據不同層次的提問選擇不同的提問對象。難度過大的問題要注意啟發誘導,多設計一些鋪墊性問題,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求知欲,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課堂提問能反映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好的歷史教師,應善于把握教材內容,了解學生實際,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好課堂提問,不斷提高藝術水平,使課堂提問發揮出最佳教學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河南省溫縣南張羌鎮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