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業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續,是鞏固課堂知識的有效手段,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及時反饋。但是,稍加觀察不難發現學生做作業應付了事,抄襲作業成風,課外作業已成為學生的負擔,作業效果可想而知。反思這種不良現象,有學生自身學習態度的原因,還有長時間來我們在作業的設置上也存在很多的問題,諸如布置的作業求量不求質,盲目隨意性,缺乏系統性,簡單機械性,檢查不及時,評價不到位,都使學生對作業喪失了應有的興趣。
那么,如何改正學生做作業的不良習慣,讓學生認真獨立完成好作業,從而讓作業發揮其真正作用呢?下面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談一下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一、精心設置的課外作業應具有的特點
1 實用層次性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了解學生,分組分層次,設計不同的作業,以適應不同學生的水平,讓他們有創造性的自由發揮,讓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有所提高。而相對較差的學生吃得了,不斷進步。作業材料一定要“求質而不追量”。
2 多樣趣味性
新課標尤其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業形式應從單一的抄寫、背誦等機械性書面形式發展到書面、口頭、實踐等多樣形式,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及綜合英語應用能力。另外,設計作業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擺脫單調乏味,增加趣味性,形式新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產生一種內部的需求感,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如設計閱讀訓練時,選取的閱讀材料要有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從而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創新系統性
學生課外作業的設計應側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養成創造性個性的作業。如要求學生從互聯網上查詢記錄相關知識的信息,不但能使學生鞏固、拓寬課堂知識,加深理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我們在布置作業時,要避免隨意性。應根據新課標中學生應達到的要求,制訂適合學生個體差異的長遠作業目標和短期作業目標,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后相連、層層深入的原則。作業在形式上最好是由數個微任務(Mini-tasks)構成的一串“任務鏈”。
二、提高作業效果的幾種有效形式
依據新課標倡導的“任務型教學”原則,可以將作業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預習類作業
課前讓學生在預習后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并嘗試探究解決。這些是學生自己提出的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就有熱情,會想辦法利用各種渠道來解決疑問。
2 鞏固拓展類作業
課堂教學是有限的。一節課下來并不意味著完成了教學任務。知識的延伸和拓展鞏固依然是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如,進行詞匯的記憶、知識點的梳理和相關話題的口頭交際等。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鞏固所學單詞及語法功能項目,又可以有效地拓展、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3 探究實踐類作業
把課堂教學和學生日常、社會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探究作業,最大限度地把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建立起豐富的知識體系結構。
三、課后作業的評價和檢查
評價與檢查是課外作業的重要環節。批改、檢查作業是師生和家長對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果做出準確評價的反饋,同時也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發現問題、改進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作業需要及時而認真的批改。不論用何種方式批改,都應分析學生作業錯誤產生的原因,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加以糾正。評語要以鼓勵為主,應盡量少用負面的標語。對優秀或進步較大的作業,應給予全班表揚,對差的作業應視具體情況給予指導。其中,對于背誦課文、復述、編對話等個人或雙人作業,可由小組長在課余時間對其他組員進行檢查。
課后作業的設置有很大的個性化和自主性空間。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自覺改變傳統觀念,著眼于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和創新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當學生真正把做英語作業變成自我的自覺行為,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就會得到快樂,英語課堂教學的延伸才能真正達到實效。
(作者單位山東省陵縣一中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