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表達是重要環節,教師通過自己的講述、引導達到傳授知識、教書育人的目的,是教學所必備的基本技能。教師善于表達,有助于師生之間溝通、互動,有利于教學。
一、教師的教學語言表達技巧
1 遣詞造句要恰當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理解能力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意圖,口頭禪、俚語不可以運用到教學中。生活中的一些習慣,在教學中應當避免,例如,那么、再來、總之等詞語,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無傷大雅,但在教學情境中就成了廢句,甚至影響學生的說話。
2 語音聲調及速度要適宜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保證全班學生都能聽到、聽清、理解,說話的聲音就要足夠大,使坐后排及角落位置的學生都可聽到。有些教師用麥克風彌補音量之不足,保證上課的效果。除音量外,教師的發音也要準確,口齒清晰,音調要自然,抑揚頓挫,變化適宜,這樣才能使教學生動活潑不枯燥。防止出現音調平淡無變化,有學生上課睡覺的情況,尤其是下午第一、二節課,另外,利用音調的變化突出重點。在說話速度方面要快慢適中,能根據段落做適度停頓,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來調整說話的速度。在教學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要照顧大多數學生的情況,力求教學效果達到最好,不可以為了教學而教學。
3 講話要清楚達意
教師的講解說明要簡潔、扼要,說清要點,不宜用含糊字眼、語詞。傳授知識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明白,所以,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下足工夫、吃透知識點、恰當地組織語言。此外,還要注意語言的連續性和順序。
4 避免傷害性的詞語
語言是重要的溝通工具。善用語言可做有效溝通。反之,使用不當的或具傷害性的語言,則會產生負面的效果。在教學中,尤其在管教學生時,語言的溝通尤為重要,既要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要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雖然口頭的責罵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但應注意用詞和方法,不使用會造成對學生人格的羞辱、貶抑的詞語。重點是給學生講道理,用愛來感化學生,對一些調皮的學生,尤其要注意方法和態度,不可以讓學生心理上留下陰影,應多用一些鼓勵的詞語,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在我班上,曾有一個學生特別調皮,所有的任課教師一致認為這個學生無可救藥,在我的課上也是常常違反紀律,經過側面了解,我發現這名學生的家長都在外地打工,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而爺爺又特別溺愛他,無論什么事情都順著他,無人管教,養成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了解這些情況后,我經常找他談心,與他共同分析問題,同時教他辨別是非,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我還嘗試讓他發揮自己的長處,讓他擔任勞動班長。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這名學生大有進步,上課遵守紀律,勞動積極,愛護同學,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不少。
二、教師的肢體語言表達技巧
在教學情境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重要影響。教師要注意自己的儀表。在上課時,幾種肢體語言也要特別注意。
1 面部表情
教師的面部表情也是重要的溝通工具。教師可運用各種表情來傳達各種期望、態度、情緒。例如教師微笑,可以使班級氣氛和諧,使學生感到親切、鼓勵。教師的表情嚴肅,會使學生感受到緊張、不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掌控課堂節奏,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輔助教學。
2 目光
眼睛是靈魂之窗,眼神中可以流露出各種信息,如,心思、情緒、態度,而且眼神比面部表情更為真切,個人的喜怒好惡可從眼神中顯現。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眼神傳遞出令學生警覺、注意的信息。警告學生,減少學生的不當行為表現,維持班級秩序。在教育學生時,教師的眼神也可流露出對學生的關懷和親密感,有助于師生良好關系的建立。在上課時,我經常環視所有學生,注意每位學生的神情舉止變化,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態度,并根據學生的情況安排授課的節奏,及時調整自己的表情,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
3 動作與姿勢
教師宜保持平易近人、友善的姿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輕松自然的手勢來輔助解說,讓學生感到親切。同時,教師在教室內的移動還必須顧及學生的聽講距離,務必使全體學生都能看到、聽到。此外,教師的動作要保持端莊,避免某些小動作,例如,玩弄粉筆、圓珠筆或敲打講桌、黑板等。
4 維持適當的師生距離
管理學生要掌握適當的度,既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懷,又要有一定的威嚴,便于管理學生。比如,有的教師與學生關系太好,跟朋友一樣,雖然便于教學,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但是,學生一旦有問題,在管理上就會出現問題,學生嘻嘻哈哈,不聽教師的話,給管理帶來難度。
教學活動必須充分運用語言和動作才能傳遞教學內容。身為教師,必須是個善于言詞表達,會說話、會說故事的人。教師長于表達則師生溝通無礙,反之,若拙于言詞將使教學陷入困境。表達技巧是為人師者首要之利器,有好的口才將會使教學更精彩生動。
(作者單位河北省邯鄲磁縣講武城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