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5日晚20點,央視一套2012年315晚會如期開播。觀眾從央視記者暗訪的視頻中看到,中國電信上海分公司、東莞分公司、隨州分公司等被先后曝光利用退市的小靈通號碼及網絡為垃圾短信發送商提供通道,其中廣東東莞等電信分公司依靠此項業務每月獲利數百萬元。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早在2008年,中國電信就已聯手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兩大運營商共同簽訂了《中國互聯網協會反垃圾短信息自律公約》,公約內容明確指出,運營商未經用戶同意發送商業內容屬于垃圾短信。短短四年之后,中國電信卻搖身一變為垃圾短信的渠道提供者,這一正一反的鮮明反差,頓時將中國電信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中國電信垃圾短信治理不力”節目回放
解說:貸款、稅務專家教你避稅秘訣,平時我們會收到類似的短信,但發送這些垃圾短信的號碼不是手機號碼,而是以0769、0571等開頭的固定電話號碼。固定電話怎么能發送短信呢?為此央視記者找到了上海創明技術有限公司,群發商業廣告是此公司的主要業務之一。
央視記者:這樣的短信一個月能發多少條?
經理甲:最少上億條,今天大約發了四五百萬條左右。
解說:之所以一天能發這么多條短信,秘密在于電信公司擁有更強大、更高效的發送方式。
經理甲:用電信的方式發,既可以發全網的,也可以發聯通和移動的。
解說:央視記者進行了現場測試,只設定了簡單的文字和號碼,點擊發送后,另一個手機竟然收到了短信。該經理表示,從2009年開始,小靈通已逐漸淡出網絡。離開上海,央視記者又走訪了廣東、陜西等省,發現利用電信通道群發短信的行業在上述省市已相當普遍。
經理乙:我們是2003年到2006年自己做的群發廣告業務,此廣告在2008年被央視315晚會曝光后有一個群發系統被發現了,但這個被曝光系統的用戶到達率也比較低。
解說:央視記者通過調查發現,這些群發公司能用的通道,包括湖北隨州分公司、江西萍鄉分公司等20多家電信分公司,在部分電信分公司共同簽訂的《中國互聯網協會反垃圾短信息自律公約》中明確規定:未經用戶同意向用戶發送的商業類信息及其他違反行業內規范的信息都屬于垃圾短信。
和上海電信一樣,東莞電信也是利用小靈通發送垃圾短信的,他們還為此建立了一個小靈通短信輔助發送系統,以方便群發公司更省時省力地發送垃圾短信。
央視記者:現在一個小時能發多少條?
經理丙:一秒鐘能發100條,一小時能發108萬條。
解說:雖然東莞電信的輔助發送系統是收費的,但在發送內容中也沒有任何限制。
央視記者:發送內容有限制嗎?賣發票的也可以發嗎?
經理丙:沒有限制,查不出來的。
解說:在提供便利的同時,東莞電信也獲得了好處,他們可輕松完成公司下達的任務指標。
經理丙:這個是為了沖收入的。2012年我們要增長6個點,6個點,整個東莞就是3億元?,F在的電信市場環境,什么時候能掙夠3億元,必須靠這個。
解說:不止東莞電信,央視記者調查中還發現,廣州電信、上海電信、隨州電信、荊州電信等電信分公司為了增加收入也都在為垃圾短信發送商提供各種便利。
經理丙:你能發多少就發多少,隨便發,沒有限制。
解說:為了提高垃圾短信的到達率,防止垃圾短信被其他運營商攔截,不少電信分公司還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號碼池,里面有十萬甚至十幾萬個小靈通號碼。
經理丙:你發快了,一小時超過200條的話就會被屏蔽掉,但號碼多一點,被屏蔽的概率就會小一點。
央視記者:接受方同意才能發嗎?這個很難做到嗎?
經理丙:對,接受方同意才可以發。不過不是很難做到,只要保證沒投訴就行了。
解說:在中國電信上海分公司,央視記者只提交了公司營業執照、身份證等復印件,就輕而易舉地申請到了短信群發業務資格。此種申請在東莞分公司就更容易通過了,申請人只要預付一部分費用即可辦理群發業務。有的電信公司為了逃避責任,甚至連服務協議都免了。
經理丙:不太愿意跟你簽協議,簽協議的話我們會承擔風險。這其實非常簡單,你打款給我們,我們給你開通渠道,然后你就可以群發短信了。
解說:如果遇到用戶對垃圾短信的投訴,電信公司也會設法為群發公司解決后顧之憂。
經理丙:把投訴扼殺在搖籃中,如果有重復投訴,我們就把這個號碼剔除出去。
解說:本來應該承擔責任的運營商,卻為群發短信商打開大門,甚至某些電信公司的內部員工也在群發短信。暗訪中央視記者還看到了隨州電信剛剛發布成功的房地產廣告。
經理丙:是的,房地產我也能發一點。(哈哈……)
陳偉鴻(主持人):這樣的笑聲,在這一刻聽上去是如此刺耳。作為運營商,電信公司本應承擔起幫助電信用戶屏蔽所有垃圾短信的責任。但今天我們看到的卻是,他們卻成了這些群發公司和垃圾短信背后的強大推手,甚至還幫這些群發公司逃避攔截,進而提高短信的到達率。視頻看到這里,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難道為了一己之利,角色可以輕易調換,責任可以輕易被拋棄嗎?
“3.15”舊事重提,垃圾短信緣何屢禁不止?
記者了解到,每年的“3·15”晚會,消費者的抱怨都會被央視集中放大、熱炒,而電信服務商與消費者之間的矛盾更是頻頻遭遇曝光。據了解,央視曾先后發布了“3·15”晚會1、2、3號征集令,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網購和隱私安全方面的線索。其中第3號征集令,更是將矛頭指向了運營商,主要關注霸王綁定、城鄉費用差別等網絡寬帶費用等尖銳問題。
今年的“3·15”主題是“消費與安全”,除了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個人隱私信息安全也是重要的一項。據“3·15”網站投訴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消費者對三大運營商意見頗多,其中,中國聯通的投訴最多,達156條,而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分別有86條和100條。歸納起來,消費者對運營商的“意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一是手機流量莫名其妙地激增而無任何提醒,消費者不得不為此繳納高額的話費;二是手機流量計算方式和方法不透明,消費者的知情權沒有得到保障;(這兩條罪狀均屬運營商有意為之,損害的是消費者的財產利益);三是“垃圾短信”大量出現,屢禁不止,其主要原因還是用戶信息被泄露。該問題雖不是運營商一方的責任,但運營商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監管不力和不作為,共同造成了垃圾短信的屢禁不絕。
這也是繼2008年后央視315再次聚焦垃圾短信,尤其垃圾短信帶來的個人隱私泄露問題,更使運營商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出席2012年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廣東華泰科技集團董事長吳自祥提議指出,應盡快制定相關法規加強監管,規范短信廣告的發送時間。此外,應明確電信運營商的監控責任,要求電信運營商加大對發送商的前期審查和后期懲罰力度,重點跟蹤每天短信發送量成百上千的用戶,從源頭上追查違法短信。
另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垃圾短信屢禁不絕,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運營商必定是脫不了干系的。因為運營商掌握著用戶手機號碼庫,所以是有責任、有義務保證消費者信息安全的。如果不是信息泄露,垃圾短信也不會無孔不入。垃圾短信的發送行為和垃圾短信內容本身都具有非常明顯的特征,從技術上來說,運營商的短消息發送系統可以通過過濾、分析等手段建立監測系統來刪除絕大部分垃圾短信。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運營商監管不力、不作為,甚至參與垃圾短信黑色產業鏈運作,無視用戶個人隱私,這一切不僅使用戶成為垃圾短信的無辜受害者,而且也助長了運營商的犯罪行為。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手機基本變成了垃圾短信和廣告電話的接收終端,各類假冒偽劣產品的商業推銷、欺詐、敲詐勒索信息,均通過電話、垃圾短信席卷而來。記者身邊的很多同事、親友都是垃圾短信的“受害者”。
“每天收到5條以上垃圾短信是常事,在高利貸、假發票、辦假證等垃圾短信的輪番轟炸下,目前我都已經麻木了?!彼斡ɑ┫蛴浾弑г沟?。
垃圾短信讓人如此頭疼,是不是就無計可施了呢?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謝永江認為,運營商應該起到對垃圾短信的監管作用。運營商在給發送商提供發送平臺時,要加強對短信群發環節的審查,在發送商群發短信之前應讓用戶選擇接受與否,在征得用戶同意后才能發送。
“從根本上杜絕垃圾短信,更需要結合法律手段。”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表示,通過法律法規規范短信市場才是杜絕垃圾短信的根本途徑,國外也是通過各種法律手段治理垃圾短信的。如美國、英國、德國等國除非得到用戶同意方可發送宣傳短信,否則將被視為犯罪行為,面臨法律的制裁。而在我國,由于手機垃圾短信發送形式多樣,屏蔽或是黑名單設置等常規技術手段均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手機實名制未能實行,垃圾短信的追根溯源也就無從實施,再加上相應法律法規不能跟上,諸多現實都讓垃圾短信越來越泛濫。
“總之,對于垃圾短信的防治,既不能僅僅依靠運營商的行業自律和垃圾短信發送者的道德覺悟,也不能僅僅寄希望于技術手段來徹底根除。而更應采取雙管齊下的策略,即既要借助技術手段,也要學習國外先進經驗,以法律為武器,讓垃圾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使短信市場恢復正常秩序?!?曾劍秋進一步分析指出。
各方支招,垃圾短信并非無計可施
為了有效防治詐騙短信和垃圾短信,建立對公眾信息來源真實性、有效性的驗證機制,中國互聯網協會反垃圾郵件(信息)中心聯合12321舉報中心在“3·15”之際,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通試運行可信短信驗證服務,旨在通過此項服務幫助公眾確認相關機構所發出的短信的真實來源,免受虛假信息欺詐,同時為合法機構日常服務、業務推廣等信息提供核實渠道,盡量消除不良信息引發的負面效應。
據了解,可信短信驗證服務的主體由三個部分組成:發送方、接受方(手機用戶)和反垃圾信息中心。反垃圾郵件(信息)中心起到連接信息發送方和接受方的橋梁作用,為企業提供可信短信驗證服務。獲得認證的企業在反垃圾郵件(信息)中心系統中備案后,向用戶發送短信,用戶對收到的相關機構的短信存疑時,可在短信內容前加#轉發至12321進行求證,從而確認該短信的真實性。若求證短信在反垃圾郵件(信息)中心有備案,用戶就會收到該短信已經備案、信息來源及內容可信的短信回復,進而幫助公眾區分信息內容的真偽、避免誤信詐騙短信事件以及更加嚴重后果的發生。
據中國互聯網協會反垃圾郵件(信息)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可信短信驗證服務主要提供銀行、運營商等機構的短信驗證,未來的驗證范圍將逐步擴大,不斷涉及政府部門、行政教育機構、社會公益組織、電子商務等單位和企業,最終爭取覆蓋到80%以上的合法、規范的短信發送方。
更為重要的是,央視315晚會曝光中國電信涉嫌違規為垃圾短信發送方提供便利一事,同樣受到了工信部的高度重視。記者從工信部網站了解到,工信部目前已針對中國電信違規牟利一事制定了相關處理辦法:一是立即責成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就報道所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核實,分析原因、認真反思、總結教訓,提出整改方案和保障措施,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二是立即組織通信行業開展垃圾短信自查自糾活動,要求三家基礎電信企業重點針對行業類應用等端口類短信息群發業務組織開展清理排查工作,舉一反三,引以為戒。三是歡迎廣大電信用戶通過電話、郵件、微博和手機客戶端等多種方式,借助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向工信部舉報垃圾短信。
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安全廠商360公司總裁李濤認為,垃圾短信的防治將是一場持久戰。政府牽頭立法、運營商加強監管、安全廠商提供有效產品、手機用戶全民參與舉報這四個環節缺一不可,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打擊“垃圾短信”黑色產業鏈。據360公司2012年初發布的最新報告稱,2011年360手機衛士為智能手機用戶攔截垃圾短信數量超過100億條,由此可推測,全國9.86億手機用戶所面臨的垃圾短信規模不低于千億條。
無獨有偶,來電通在2012年全球范圍內首發云端防騷擾功能,也可及時匯總用戶舉報的騷擾信息并納入共享特征庫,并通過云端更新,幫助廣大智能手機用戶大幅度減少騷擾情況,保障用戶的通訊安全。其云端防騷擾特征庫主要通過用戶舉報信息的方式進行騷擾信息的數據收集。當用戶遇到騷擾短信時,可以在長按菜單中點擊“舉報陌生號碼”。舉報信息將在加密后傳輸到云端,來電通會在云端進行一系列嚴格的判定,排除可疑信息,在人工核實之后將數據加入云端特征庫。此后所有的用戶都可以共享使用這個防騷擾云端特征庫。
據了解,云端特征庫包含白名單、黑名單、短信攔截關鍵詞等多種組合攔截規則,其客戶端可根據此特征庫,對來電、短信的號碼或關鍵字做出智能判斷:或攔截或提示或放行,最大限度地讓用戶免受騷擾。云端特征庫還采用了并行化技術,此技術可自動提示更新。
當出現較大范圍的詐騙時,來電通可根據用戶的反饋情況進行迅速識別、判定和錄入,進而完善云端特征庫。用戶則可通過更新云端特征庫防止被騷擾。如果用戶發現某個號碼被錯誤攔截,還可以提出申訴。此號碼將會在人工確認后剔除出黑名單,用戶更新過特征庫之后就不用再擔心會出現錯誤攔截情況的發生。此外,云端特征庫同時配備了智能分析機制,此分析機制可對惡意舉報進行識別,進而保證特征庫的有效性。來電通產品負責人蘇志宏表示,幫助用戶降低垃圾短信的騷擾是來電通的責任,來電通將與運營商等相關部門通力配合,力爭從根源上斷絕垃圾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