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對此,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副會長劉俊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轉方式、調結構很重要一點就是消費內需,他呼吁社會各界充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全面建設消費友好型社會,增強消費信心。
“全面建設消費友好型社會”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最重要的就是拉動消費內需,而‘擴內需’的前提是全面建設消費友好型社會,進而充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劉俊海說,如果消費者權益得不到切實保護,那么就會傾向于持幣待購,“在各種消費侵權、違約的威脅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消費信心不振”。
來自中消協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各級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達60.7萬件,其中,銷售、郵政和快遞、汽車、教育或培訓、食品、金融保險等領域投訴量增長較快,分別同比上升43.3%、31.0%、19.2%、12.8%、12.3%和3.8%。
“當前消費者受侵害現象依然比較普遍。”被問及什么消費受侵害現象較多時,劉俊海一口氣說出了商品房、汽車、網絡購物、金融消費等四個消費領域,“消費者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維權難,維權成本高,有時為‘追回一只雞,不得不殺掉一頭牛’”。
劉俊海說,這幾年,在一些部門和組織的共同努力下,消費環境有所改善,消費對于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不過,由于中國目前距離消費友好型社會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信心,加大消費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潛力依然很大。
消費維權“梗阻”多
說起消費者維權之難,劉俊海感觸頗深。“舉證困難是維權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劉俊海得知到最近某儲戶稱從ATM機上取到假鈔后向銀行投訴,而銀行卻要求其舉證一事,“這怎么舉證呢?難道讓消費者取錢前扛著攝像機,再請上兩名公證員?”
除了舉證難外,劉俊海還認為,維權費用高、維權渠道不通暢也是消費者意見大的重要原因。
“目前,解決消費糾紛的主要途徑有協商、消協調解、行政調解、仲裁和訴訟五種。”在劉俊海看來,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商家和消費者友好協商,不過,“一些商家往往做不到‘登高望遠’,有時為了維護一點利益,寧愿犧牲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
消協、仲裁同樣具有局限性,“消協沒有行政權,調解結果必須讓雙方都同意,這很難;關于仲裁,目前對于維權商品、服務的范疇依然存在爭議,比如說,藥物算不算商品,醫療算不算服務?說法不一。”劉俊海說。
談及行政調解,劉俊海認為,目前除工商局外,很多部門“還沒有進入角色”,比如,近幾年來,金融領域消費者糾紛大幅上升,但有關金融監管機構卻很少開展大規模調解活動;如果金融機構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消費者究竟該向工商投訴還是向金融監管機構投訴?“行政調解并沒有徹底打通。”劉俊海說。

保護消費者權益“大有可為”
劉俊海說,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于中國經濟發展舉足輕重,構建服務型政府,保護消費者權益不單單是一兩個行政機關的工作,任何政府機關都有保護消費者的職責。他認為,對于擴大內需的總體要求,各級政府在行政調解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都“大有可為”。
“政府有很多行政資源,如果出面調解,會比消協等組織對商家影響力更大,調解效果更好,希望各級政府部門能為消費者站好崗、放好哨。”劉俊海說。
劉俊海還認為,打通消費糾紛解決渠道,關鍵還是要建立“金字塔”式結構,“塔基”是友好協商,他呼吁發生糾紛的商家主動與消費者握手言和,避免消費糾紛升級為公眾危機事件,對于企業來說,“愛護公司品牌就是愛護公司生命,要保護財產利益,更應該保護品牌利益”。
“協商無果再尋求消協調解、行政調解及仲裁等解決辦法。”劉俊海說,實在解決不了,再尋求法律訴訟,他建議,消費糾紛案件應快立案、快審理、快判決、快執行,重點解決“立案難”和“執行難”兩方面問題。
相關鏈接
“消費與安全”——中消協解讀2012年“3.15”主題
NO1——“消費與安全”年主題的含義
一是提高企業消費維權的意識和水平,促使其生產安全的產品,提供安全的服務,預防和減少安全隱患,確保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人身權和財產權不受到損害;二是增強節約資源和環保意識,保障環境安全,維護消費者的長遠利益;三是要特別注重對老人、兒童、農民等弱勢群體的保護,采取措施,保障他們的安全權益;四是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念,使消費行為符合安全消費的要求,通過消費者的選擇推動行業規范發展,更好地保障消費者安全權益。
NO2——確定“消費與安全”年主題的依據
第一,“安全權”是消費者的一項重要權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九項權利”,其中第一項就是“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服務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為什么如此“安全權”呢?因為消費者只有在生命健康和財產不受到危害的情況下,才能順利地進行消費活動,才能進一步實現所享有的其他權利。所以說,“安全權”是消費者享有的首要的、最基本的權利,是消費者享有其他權利的前提。國際社會普遍對“安全權”十分重視。聯合國《保護消費者準則》提出,要“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不受危害”。
第二,“安全權”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剛剛閉幕不久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調整優化需求結構,增強消費拉動力,重點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條件、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這就需要營造安全的消費環境,提供安全的商品和服務,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信心是擴大內需的保障,只有提升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消費者才能放心消費,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第三,“安全權”是保障民生、維護人權的需要。消費安全與民生幸福息息相關,與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息息相關,與人權保障息息相關。目前,在與民生關系最重要的商品和服務方面,如住房、醫藥、車輛、家電、家居、旅游、金融、保險、公共服務等方面,危及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還時有發生。在文化消費領域,也存在一些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問題。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的情況還較突出,可能造成未來的安全隱患。關注消費安全,符合消費者的愿望和要求,不僅有利于提高消費者的生活質量,而且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
NO3——開展“消費與安全”年主題活動的目標
中消協開展“消費與安全”年主題活動的基本目標是:促使社會各界從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的高度重視消費安全的問題,進一步貫徹落實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保護消費者的“安全權”。
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呼吁立法機關進一步加強消費安全方面的立法工作;希望司法機關研究和健全保障消費安全、減輕維權訴累的相關制度;吁請政府及各有關部門加強對處理和預防消費安全事件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對涉及消費安全的重點領域進行抽查及監督;敦促行業、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準,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的商品和服務,同時注意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出現安全問題后及時為消費者解決問題;呼吁有關社會組織、研究機構、新聞媒體關注消費安全問題,開展相關研究,加大有關教育活動。
NO4——消費者協會要開展的主要工作
圍繞“消費與安全”年主題,中消協和各地消協組織2012年主要開展以下七個方面的活動:一是,采取多種形式,對年主題進行廣泛宣傳,提高社會各界對消費與安全的認識,積極參與年主題活動;二是,組織對網絡交易、化妝品安全、預付式消費等方面的研討,推動完善保護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三是,針對旅游、餐飲等服務行業中的“霸王條款”和消費陷阱開展消費者評議活動,促進行業服務水平的提高,促進行業規范的進一步完善,加強對消費者的保護;四是,積極處理消費者關于消費安全方面的投訴,及時化解消費糾紛;五是,加強與安全有關的商品和服務比較試驗,對外發布有關消費安全的消費警示、提示,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產品和服務信息;六是,開展“消費安全”方面的消費教育,幫助消費者增長安全消費的知識;七是,加強與有關行業協會的溝通與合作,共同推進對消費者安全權的保護工作。
(信息來自《中消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