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是北京市快遞行業執行“開箱驗視”新規的第一天。按照新的規定,對粉末、液體以及不能直接辨識的機電裝置等要重點查驗,以確保將各類易燃燒性、易爆炸性、易腐蝕性等禁寄物品堵截在寄遞渠道之外。驗視完畢后,由收寄人員加蓋驗視章以明確驗視責任。
誠然,在微博實名制逐漸走入尋常百姓生活之后,快遞實名制目前已成為消費者下一個期盼的對象。針對旨在為快遞實名制探路和緩解快遞實名制不足的“開箱驗視”新規不能真正為業界和用戶接受的尷尬來看,“開箱驗視”新規的探索之路還很漫長,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如何解決快遞企業的成本增加問題,將成為“開箱驗視”新規究竟能生存多久的關鍵問題。毋庸諱言,目前“開箱驗視”新規對快遞公司成本增加的壓力很大。驗視新政甚至可以看成是造成快遞企業成本上升的直接因素。上海某大型快遞企業高級市場經理為筆者算了一筆賬:實行百分之百的驗視制度后,由于當面檢查驗收所耗費的時間變長,自然導致了快遞員派件效率的直線下降。原來,該公司的業務員原本每天可攬送50單快遞,但施行驗視制度后目前每天起碼要少收10單快遞,如此一日下來,一個員工的快遞量就減少了300單。公司如果不增加快遞人員數量,將會白白損失幾百萬單的生意。但若公司增加快遞人員,又勢必會增加底薪成本,此外還要多承擔社保費用。對原有快遞員工來說,增加人手又勢必會壓低每位員工的收入,因為派件數量的減少會間接降低每位員工的提成收入。
第二,培養企業和用戶的安全意識是“開箱驗視”新規能夠持久的根本。在“開箱驗視”的執行力度上,相關部門的法規可謂嚴厲,據了解,2月28日,國家郵政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快遞企業收寄驗視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省(區、市)郵政管理局要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進一步加大監督檢查工作的力度。尤其在近期要組織針對快遞企業安全管理責任制及收寄驗視制度落實情況的全面檢查。對收寄驗視制度落實不到位的企業,必須依法嚴肅處理,情節嚴重的,要責令其停業整頓,甚至依法吊銷其快遞經營許可證。
筆者認為,對近年來方興未艾的新興商業快遞企業來說,必須加快規范治理的腳步,不斷培養其安全習慣和安全意識。但事實往往事與愿違,絕大多數消費者對“開箱驗視”新規并不買賬,他們認為此項新規不僅耽誤了自己的私人時間,而且對自己精心制作的包裹任由快遞人員無情撕拆,內心總感覺難以接受,尤其是對承載了更多情感因素的送給至親摯友的包裹,消費者就更加難以接受了。
第三,絕大多數快遞員工的職業素養與“開箱驗視”新規難以匹配??梢哉J為,不提高快遞員工的職業素養,將使“開箱驗視”新規形同虛設。因為“開箱驗視”成為一種常規,那此項制度對快遞員工的職業素養要求將會顯著提高。快遞員工將由原來的“跑跑送送”、“老少咸宜”逐漸轉變為高技術工種。要知道,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拆、驗、包、送這一規范流程并不容易。據了解,人民網2011年的一項調查很形象地揭示了如今某些快遞公司員工職業素質的現狀:“目前快遞服務公司準入門檻較低,成本也少,但往往利潤豐厚。一張桌子、一部電話、幾個雇員就能成立一家快遞公司,而這些公司的工作人員卻大多都未進行過專業培訓,更缺少相應的服務保障,公司地址可能一年變更三到四次。一些小型快遞公司為了生存,甚至采用低價競爭的手段來招攬生意,以非常規的手段降低成本。對此業內人士指出,以前由于快遞業務員沒有相關行業資格證書,招人很難硬性規定,快遞公司往往只看重應聘者的身體素質,對學歷和專業資質要求不是非常嚴格。
第四,對郵件安全檢測的硬件技術必須升級,可積極借鑒國外大型快遞公司的成功做法。據《人民日報》報道,“與國內快遞企業以陸路運輸為主不同,幾大跨國快遞公司多采用航空運輸方式。此外,為了適應航空運輸的規定,國外幾大快遞公司都在中轉分撥中心配備了足夠數量的X光機”。
(作者為IT行業獨立評論人,人民網IT頻道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