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中國制造”喜憂參半的年份。年初的數據顯示,中國2010年制造業產值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然而,這一喜訊還沒有散開,沿海地區就傳來“美國制造”正回遷本土的消息,中國似乎又面臨“制造業撤離”的風險。
業內人士的研究表明,中國是世界上制造業高、中、低端產業鏈條相對比較完善的少數國家,過去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主要是承接世界中低端制造業轉移的結果,今后則必須在高端制造領域確立地位,否則“從前取得的成就也可能失去”。
“世界第一”的喜與憂
據美國研究機構HIS測算,2010年世界制造業總產出達到10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占世界制造業產出的19.8%,略高于美國的19.4%。而制造業世界第一的“寶座”,美國從1895年一直保留至2009年。
也有論者引用聯合國的統計數字,發現按2011年年初的匯率計算,中國制造業產值為2.05萬億美元,而美國制造業為1.78萬億美元。
無論怎么說,單就數據而言,制造業在產值上超過了美國,這對中國人是個喜訊。許多分析人士稱之為“歷史性的超越”。事實上,中國在1830年代制造業產值曾占全球的30%,但隨后爆發的鴉片戰爭,卻將該成就打入谷底,到1900年,這個份額降至僅6%左右。之后,中國用了100多年來實現追趕。
其實,有更詳盡的數據可以佐證中國制造能力“第一”是名副其實的。
比如,從基礎工業數據看,2010年中國粗鋼產量6.27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44.3%,超過第2至第20名的總和;水泥產量18.68億噸,占世界總產量60%;電解鋁1565萬噸,占世界總量65%;精煉銅產量占世界24%,而消費量占世界一半;煤炭產量32.4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45%;化肥產量占世界35%,化纖產量占世界42.6%;玻璃產量占世界50%。除了石油、乙烯,中國的基礎工業產能大多名列前茅。
在具體產品上,中國的成績單同樣出眾——汽車產量1826.47萬輛,超過美國,占世界總產量的25%;船舶產量占世界41.9%;工程機械占世界43%。中國還為世界生產了68%的計算機、50%的彩電、65%的冰箱、80%的空調、70%的手機、44%的洗衣機、70%的微波爐和65%的數碼相機……有趣的是,隨著黃金投資熱在中國興起,2010年中國還生產了340噸黃金,排名世界第一。
不過,中國龐大的制造業生產能否可持續發展則需要探討。尤其是今年以來,中國土地、原材料和人工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很多人對“中國制造”能否保持既有優勢表示擔憂。
據報道,一些零散的“外資”撤離現象確有發生。比如,福特汽車公司宣布,準備在美國本土制造某些汽車零部件,此前中國是他們建新工廠的首選。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967家,同比下降5.29%,實際投入外資金額25.45億美元,同比下降14.42%。不過,這種下降并不足為慮。因為同時,前8個月亞洲10個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4496家,同比增長8.66%,實際投入外資金額669.72億美元,同比增長23.12%。歐盟27國對華投資也保持增速。
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報告沒忘了提示,“2010年中國長三角地區的勞動力成本,也還只是西歐國家的25%;隨著人工成本的增加,預計到2015年,中國勞動力成本將達到西歐勞動力成本的38%。但這一增長還不足以形成轉折點。”
該商會會長哈利·賽亞丁對媒體稱,中國遷移到其他低成本區域的企業,大多數屬于勞動力密集、低技術含量、高耗能的產品再加工制造業,通常對環境影響較大,“遷離中國也是件好事”。
“中國制造”的得與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對全球超過100個國家的產業市場份額及競爭力指標進行分析,中國同樣位居全球首位。
但是,發布方反而更多談到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困境”。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認為,“中國制造”面臨資源環境和成本上升的巨大壓力,產業利潤率明顯偏低,甚至有“去制造業”或“去工業化”的惡性循環傾向。
事實上,“中國制造”在全球范圍內的崛起所遇到的難題,遠遠比那些簡單的數字更復雜。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江涌認為,中國制造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付出了驚人的代價。英、美、日在充當“世界工廠”角色的時候,基本掌握了國際分工的主動權,國際資源充足而廉價。“美國制造”和“日本制造”是建立在每桶只有幾美元的廉價石油基礎上的。而中國卻遇上了油價從每桶幾十美元飆升至一百幾十美元的時代。
另外,中國在鐵礦石貿易的談判中,總是被資源壟斷巨頭聯手盤剝,這也導致目前中國鋼鐵業面臨全行業虧損的威脅。
江涌稱,在國際競爭中角逐,昔日作為“世界工廠”的英、美、日等國處于國際分工鏈的高端,擁有近乎傲視群雄的地位。然而,今日作為“世界加工廠”的中國,不僅要“瞻前”,而且要“顧后”,前面有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與技術鴻溝,后面則有印度、墨西哥與東歐等低成本地區的“追兵”。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帆表示,當下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是粗放型的,出口增長主要依賴低價格和數量推動,產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小,缺少名牌。而越是這種低端狀態,越容易受到挑戰。
目前,中國制造在關鍵生產環節與核心部件上技術落后,裝備水平低。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電力、煤炭、建材等15個行業,技術水平普遍比國際落后5—10年,有的落后20-30年。 比如,中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只有15%~20%的設備屬國際先進水平”。寶鋼、鞍鋼、首鋼和武鋼四大集團,銷售額的總和只有新日鐵的63%。
“中國制造”的得與失,要放在全球經濟格局中觀察,這甚至不僅僅是中美兩國之間的事情。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賈根良認為,金融危機爆發讓人們意識到,世界經濟是壟斷在跨國公司手中的,它通過“兩頭通吃”的方式,把絕大部分收益都集中在壟斷資本手中:一方面,跨國公司以“賣主壟斷”排除了在最終商品市場上的競爭;另一方面,它同時在生產者市場上創造了“買主壟斷”,迫使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者產品不斷被壓低。
這個循環的結果是:技術進步的成果基本上都以利潤形式,轉移到世界經濟中作為“中間商”的跨國公司手中,這不僅沒有增加發達國家消費者的真實購買力,也導致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工人、農民收入長期停滯甚至下降。這意味著,“中國制造”雖然干了很多活兒,但中國勞工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收入。
“血拼科研”,才能掌握未來
對任何國家來說,真正的財富創造要靠制造業。
江涌認為,從金融危機的教訓來看,美國的社會精英都活躍在咨詢、會計、金融、企業并購和媒體等部門,而技術創新缺乏人才儲備,工程師被邊緣化,使得制造業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樣,泡沫化的經濟會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不用‘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就可以賺大錢、賺快錢”,從事制造業的人,紛紛“棄實務虛”,直接去搞“以錢生錢”的資本游戲。
這正是“中國制造”需要防范的“腐朽”傾向。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殷醒民認為,雖然進入新世紀后,中國制造業追趕美國的速度很快,不過從勞動生產率(人均制造業增加值)上看,中國同美國還有很大差距,2007年中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美國的1/5。這主要是由技術水平決定的。
其實,就產值規模來說,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商并不稀奇,關鍵在于技術水平及相應的利潤分配,“中國制造”遠遠達不到“美國制造”的地位。“中國制造”不能被世界第一的虛名所累。從1990年代IT產業革命開始,美國的確讓出了利潤越來越低、競爭力越來越差的中、低端制造業,但是在能夠獲取最大化利潤的高端技術、專利、軍工、標準、品牌、設計等領域,“美國制造”還是留在了本土。
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宋曉軍稱,“通俗地說,中國制造業的優勢,主要在于他是全能選手,而其他國家,除了美國之外,多多少少都有點兒殘疾。”他認為,這也決定了中國要完成的技術動作,“難度系數”最高,所以必須“血拼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