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乳業再出安全事故,國家質檢部門公布了近期對全國液體乳產品進行抽檢的結果,蒙牛眉山工廠的某一批次產品在抽檢中被驗出黃曲霉素M1超標。隨后,蒙牛連發兩次聲明,向消費者道歉。并聲稱該批次產品沒有流向市場、且黃曲霉素超標的奶源并非自身牧場提供。此次黃曲霉素超標事件,雖然尚不能斷定有無超標產品流向市場、超標奶源是否出自蒙牛自身牧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次事件不僅會對蒙牛“乳業巨頭”的地位再度造成沖擊,更將令消費者對整個民族乳業品牌進一步喪失信心。因為,參照2008年由三鹿引暴的波及全行業的三聚氰氨事件,此次蒙牛引發的黃曲霉素超標事件,亦有可能是全行業隱藏的“通病”。
標準放松事與愿違
實際上,近年來蒙牛安全事故的頻發,僅是我國乳業嚴重糾結現狀的濃縮顯現。自2008年爆發三聚氰氨事件后,面對我國乳業品牌可能集體淪陷的危險,政府在加大監管力度的同時,更加大了對本土乳業品牌的扶持力度。
政府對乳業的資金補貼,在2008年之后一直處于高峰狀態。為避免奶農分散性養殖帶來的質量隱憂和監管困難,國家持續加大對規模化奶牛養殖的扶持力度,四年來針對規模牧場建設、良種母牛等補貼合計已逾百億元。以與蒙牛齊名的另一家乳業巨頭伊利為例,其2011年上半年的凈利潤為8.1億元,但其同期政府補貼卻高達1.6億元,占其2011年上半年凈利潤的20%左右;再以蒙牛嫡系、號稱全國最大的規模奶牛養殖企業現代牧業為例,其2011年上半年已獲得近9000萬元的補貼,占其同期凈利潤比例的40%。
對監管標準的過度放松,亦源于監管部門扶持本土乳業品牌的苦心。在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爆發一年半后,質監總局于2010年6月1日出臺了乳業新國標,將蛋白質含量由原標準中的每100克含2.95克減少到2.8克,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標準由原來的50萬個上升到200萬個。業內專家認為,此次乳業新國標的降低,是“全世界標準最低的”,并隨即引發了關于乳業巨頭捆綁新國標出臺的爭論。
筆者認為,拋開“捆綁新國標”等種種難以核實的陰謀論調,不可否認,通過對乳業巨頭的巨額資金扶持、對乳品標準的過度放松,使國產乳業品牌在面對加入WTO后越來越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時迅速發展壯大,國產乳業品牌將最終具備與國際乳業巨頭競爭的實力。
然而,一味地溺愛不僅難以培育良材,而且更易使其放縱。歷年巨額的資金補貼、近乎全球最低的乳業標準,并沒有造就我國乳品企業的真正強大,相反地,安全事故頻頻發生,品牌信譽度更是節節倒退。除鮮奶市場因“鮮”而獨占地利優勢外,我國乳業品牌在奶粉市場可謂全軍覆沒,一線城市奶粉市場的70%-80%已被洋品牌所壟斷。
乳業源頭監管不可松懈
因此,基于當下我國乳業安全依然缺失、市場優勢持續趨弱的現狀,我們很有必要對“過度保護”的政策進行反思。就巨額的資金補貼而言,基于乳業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我國人口密度大的國情,加強資金補貼力度也是情理之中。但在資金補貼總量增加的同時,因分配結構的過于扭曲,其結果必然造成資源的嚴重錯配,也就是說,政策資源過于向龍頭企業傾斜,而龐大的奶農群體卻獲益甚少。這個制約乳業發展的源頭——養殖環節問題頻頻,無論是三年前的三聚氰氨事件,還是當下的黃曲霉素M1超標事件,其食品安全事故的觸發均源自奶農環節。但促使諸如黃曲霉素M1超標等事故產生的原因不僅與奶農的養殖技術、道德水準有關,更與其投入產出的嚴重不對稱有關——在政策補貼過于向龍頭企業傾斜、奶農利益嚴重受從事加工銷售環節的龍頭企業擠壓之時,奶農為了獲取微利、甚至受到生存壓力的本能驅使,必然很難從根本上保證奶源的安全健康。
那么,乳業龍頭企業是否可以通過自辦牧場,規避奶農分散性養殖所帶來的質量不穩定以及監管困難呢?答案是否定的。雖然,乳業龍頭企業一直聲稱加大自辦牧場力度,政府更多的資金補貼也更多地傾斜于龍頭企業,但我們必須看到我國當前奶源供給的90%依然來自廣大奶農,而非乳業龍頭企業。追溯以奶農為主體的奶源供給現狀,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是符合人口密度過大的國家養殖業發展規律的,因為奶農分散性養殖既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也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據了解,同為人口密度較大的日本,雖然其乳業水平早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但其奶源供給卻至今仍以奶農為主。但與我國將資金補貼過于向龍頭企業傾斜不同,日本乳業的政策補貼更多為廣大奶農所分享。
消費者認可是根本
就乳業標準的過度放松而言,在我國乳品市場向國際乳業巨頭全面開放的過程中,應該適當地放寬乳業標準,給予我國乳品企業更多的成長空間。但我們必須看到,在我國加入WTO的第十個年頭、全球乳業巨頭亦已紛紛駐足中國之際,持續的標準放松不僅不合時宜,更會適得其反,本土乳業品牌節節敗退,而洋品牌卻在攻城略地。更為嚴重的是,如此“保護民族品牌”,不僅會給廣大民眾的健康帶來威脅,還將徹底摧毀本土乳業品牌岌岌可危的公信力。
當然,我國乳業頻頻爆發的安全事故,也牽連著“九龍治水式”的多頭監管、上下游產業間的利益分配失當、健康養殖的耕地局限等諸多結構性困境。但是,這一切均不應作為“國情論”而成為過度保護的借口。
合理的保護,可以為民族乳業品牌贏得成長的空間,從而減少與國際乳業巨頭的差距。但是,過度保護,只會造成民族乳業品牌的“大而不強”、至而逐漸萎縮的局面,因為一個產業真正要做大做強,不僅要經得起市場的檢驗,更要得到消費者的普遍認可。
(作者為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