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揭示了供應鏈中的“弱連接”供應關系,提出了三種“弱連接”供應鏈結構,分析了“弱連接”供應
關系在供應鏈中的重要作用,即供應鏈中的“弱連接”強度,并基于此研究了構建并利用“弱連接”供應鏈結構應對突發事件的方法和供應鏈“弱連接”關系管理方法。
關鍵詞:弱連接;突發事件;供應鏈風險;信息共享
一、 引言
供應鏈某個企業中的“弱連接”企業是指那些與本企業或者本企業的上游供應商或下游訂貨商處于相同或相似行業,暫時沒有發生供需關系或者供需關系非常微弱的那些企業。在發生突發事件時,這些“弱連接”的企業或許能夠發揮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讓供應鏈免于中斷造成的損失。本文針對這種特殊的現象展開研究。
二、 供應鏈中的“弱連接”企業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它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給相關企業帶來收益。
供應鏈中企業之間的關系主要是用它們之間的交易量和交易頻率來衡量的,主要包括上下游企業之間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供需交易量、交易次數以及它們在企業總的交易量和交易次數中所占的比率。本文據此將供應鏈中企業之間的關系劃分為“強連接”、“弱連接”和“無連接”。“強連接”企業就是指那些與某企業發生供需關系非常多的企業,也是傳統供應鏈管理理論中所強調的那些十分重要的供應商或者訂貨商;“無連接”企業就是沒有任何供需關系的、將來也不大可能會發生供需關系的企業,在本文中暫時不做研究;而本文著重研究的“弱連接”企業就是指那些供需關系較弱的企業,在這里主要是指以下三種企業:
(1)與某企業有間接供需關系但是處于同一條供應鏈的企業,如某企業的后備供應商;
(2)與某企業有較弱供需關系的企業,這些企業與某企業的交易量在各自的總交易量中所占比例較小,如同時處于多條不同供應鏈上的企業;
(3)與某企業目前沒有供需關系但未來有可能發生供需關系的企業,如屬于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但是處于兩條不同供應鏈上的企業。
弱連接企業的供應鏈結構圖如圖1所示。
三、 “弱連接”企業的強度
通常企業都通過交易量等指標來衡量供應商或者訂貨商對于本企業的重要程度,從而忽視了某些“弱連接”企業的潛在作用。實際上,這些“弱連接”的企業在供應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忽視它們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和低效率,尤其在面對供應鏈突發事件時,忽視“弱連接”企業的作用就意味著失去了很多阻止供應鏈中斷的機會。我們先看圖1(a),企業1是制造商,企業2是供應商,企業3是與企業2生產同種產品的后備供應商,當企業2的生產不足以滿足企業1的訂貨時,企業2便會向企業3購買后備產品用于滿足企業1的需求。這里企業2是企業1的“強連接”企業,而企業3則是企業2的“強連接”企業。根據格拉諾維特的理論,在網絡中,任何三角關系,若其擁有兩條強連接關系,則第三條必然是強連接或者弱連接,而不可能是無連接關系。在這里,也就是說,企業3一定會是企業1的“弱連接”企業。如圖2所示。這個結論看上去很奇怪,兩個本來沒有直接關系的企業產生了直接的聯系。實際上,隨著供應鏈的運行,供應商會逐步對其后備供應商產生一定程度的依賴,會逐漸降低自己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以減少運作成本,尤其在JIT生產和敏捷制造等日益盛行的今天,這種降低會變得更加明顯。這樣一來,這個供應商的后備供應商和制造商之間便會產生直接的聯系,后備供應商的生產中斷也會對制造商的正常生產產生影響。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另一方面,上游供應商的后備供應商對于制造商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當供應商由于突發事件不能生產而使制造商的供應鏈產生中斷時,制造商可以直接轉向后備供應商提供產品,從表面上看這是顯而易見并且容易實施的,但實際上,如果制造商不能在正常運作時提前意識到它們之間的“弱連接”關系,那么制造商的需求信息和發生中斷時的訂貨意愿不能被后備供應商提前獲取,這樣后備供應商便不可能在產能和庫存上做好一定準備,這樣的話在發生突發事件供應商不能及時滿足制造商的需求時,其后備供應商對于制造商的作用也將十分有限。
我們再來看圖1(b)中的“弱連接”關系。企業2是制造商企業1 的主要供應商,而企業3則是和企業2生產相同或類似產品、與企業1發生供應關系規模較小、同時為多個制造商供應同一種產品的企業,它是制造商1的“弱連接”供應商。通常都認為企業3的作用要遠低于企業2,而實際上,在應對突發事件時,企業3作為制造商的“弱連接”供應商,其作用甚至要大于“強連接”供應商企業2。當企業2因為突發事件其生產發生中斷時,企業3因為身處多個供應鏈之中,其生產一般并不會被影響,此時制造商反而可以依靠這個“弱連接”供應商供應原材料維持生產的正常運行,“弱連接”供應商轉化為“強連接”供應商,如圖3所示。“弱連接”供應商的可靠性反而超過了“強連接”供應商,這就是“弱連接”企業的強度。
最后來看一下圖1(c)中的“弱連接”關系。企業1、2、3、4和企業5、6、7、8分屬同一行業的兩條供應鏈,這兩條供應鏈之間由于地域或者文化的限制沒有供需關系,企業5和企業1是“無連接”關系。企業3是制造商企業1的供應商,而企業5則與企業3生產相同的產品,因此企業5未來有可能成為制造商1的供應商,它們之間實際上是“弱連接”關系。兩個企業分處不同的供應鏈,它們的實際上具有很強的信息互補關系。“強連接”關系通常代表企業彼此之間具有高度的互動,在某些已經存在的信息傳遞渠道上較親密,因此,通過強連接所產生的信息通常是重復的,容易自成一個封閉的系統。供應鏈網絡內的企業由于具有相似的外部環境和供應鏈文化,高度的信息溝通頻率通常會強化原本供需信息的認知而降低了與其它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其他信息的接收,故也認為“強連接”供應鏈網絡并不是一個可以提供創新環境的組織形態。相對于“強連接”關系,“弱連接”則較能夠在不同的企業間傳遞非重復性的信息,使得網絡中的企業能夠增加修正已有供需信息的機會。“弱連接”供應鏈關系有助于在信息傳遞和修正方面增強供應鏈的魯棒性。
最好的供應鏈應對滿足以下三種要求:高效率、快速反應和促進創新。“強連接”的供應鏈關系能夠滿足高效率的要求,而“弱連接”供應鏈關系則能夠為供應鏈帶來快速反應和促進創新。
“弱連接”企業一般都是很容易獲得的,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愿意作為那些原本彼此供應關系較弱的需求企業的后備供應商,這是一種相互的“弱連接”關系,彼此都是對方的后備關系企業。因此,“弱連接”企業關系是低成本且高效率的。供應鏈中“弱連接”企業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弱連接”企業可以創造出更多的供應路徑。“強連接”企業為制造商提供了主要的供應路徑,但是如果只有這一種供應來源,供應鏈就會顯得十分脆弱。制造商可以低成本地獲取更多的“弱連接”供應商,這些企業能夠為制造商構造多條潛在的供應路徑,以備主要路徑中斷時能夠為制造商提供所需要的生產原材料。
(2)“弱連接”企業有利于供應鏈信息共享和傳播。同一行業中的每一條供應鏈都有自己的供應鏈文化,都有它們自己的供應鏈組織方式,“弱連接”關系能夠在這兩個供應鏈中架起一座信息共享和傳播的橋梁,使得供應鏈中的企業能夠真正身處開放的信息環境之中。
(3)“弱連接”企業有助于供應鏈及時轉化和分散風險。外部突發事件對供應鏈造成的損害可以通過“弱連接”企業來分散。另外,“弱連接”關系使得以前較小的供應鏈規模成倍增加,根據復雜網絡中的無標度理論,供應鏈網絡中的每一個企業其度分布趨于均勻化,這樣一來,整個網絡面對突發事件時將會變得非常“魯棒”。另一方面,對于供應鏈不確定性累積所造成的供應中斷風險來說,多元化的“弱連接”企業能夠使得這些不確定性在產生之時就能夠及時的消除,使得供應鏈風險得到轉化和分散。
四、 借助“弱連接”企業應對突發事件
本文已經詳細分析了“弱連接”企業對于供應鏈的重要作用。“弱連接”的供應商或者訂貨商一方面能夠及時轉化或分散供應鏈風險,減少供應鏈發生中斷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能夠為制造企業面對供應鏈突發事件提供更多的應急供應源和供應路徑。另外,“弱連接”供應關系所帶來的信息共享能夠使得企業能夠更為準確及時地接收供應鏈風險信息。總之,企業應充分認識到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弱連接”供應商所能夠發揮的巨大作用,認識到“弱連接”供應商在供應鏈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企業又應該怎樣構建并利用這些“弱連接”供應關系呢?
供應鏈中的企業應當積極構建“弱連接”供應關系,加強與非直接聯系的上游供應商的聯系,加強與后備供應商之間的聯系,另外還要重視同行業的其他供應鏈中的企業,加強與它們的聯系,積極向這些“弱連接”企業傳遞突發事件發生時的訂貨意愿,積極與這些“弱連接”的供應商或者需求企業互通企業產能、需求等相關信息。通過這些措施,供應鏈發生中斷時,這些“弱連接”的企業便能夠及時轉化成“強連接”的應急供應商或者制造商,從而成功應對突發事件。
參考文獻:
1. 季建華.運營管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 何大韌,劉宗華,汪秉宏.復雜系統與復雜網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Tomlin Brian T. 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Management Science,2006,52(5):639-657.
4. 何明珂,董天勝.供應鏈中信用缺失的形成機理研究.管理世界,2007,(10):166-16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應急運作管理與魯棒計劃”(項目號:70732003);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項目號:2010047694);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專項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季建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彬,上海交通大學中美物流研究院博士生;王文利,太原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
收稿日期:201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