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轉移是現代經濟發展,尤其是經濟全球化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知識轉移是一個過程,其目的是希望通過知識在組織間和內部的流通,提升生產能力,創造競爭優勢。但知識本身的特性、情境因素、轉移方和接受方等4個方面的因素都會影響知識轉移的效率。文章通過對4個方面影響因素研究的介紹, 認為在建立利益統一的組織的前提下,采用多種轉移手段可以提高轉移效率,同時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是使知識轉移順利進行的保障。
關鍵詞:知識轉移;影響因素;聯盟;轉移過程
一、 知識轉移的概念
所謂知識轉移,Szulanski將其定義為跨越組織內部機構或者組織之間的知識共享行為。很多學者都對知識轉移進行定義,Kogut和Zander認為知識轉移是組織內或組織間有系統地進行信息和技能交換的過程,Szulanski在此基礎上強調了知識轉移是在一定情境中的交換過程,而Davenport和Prusak則把知識轉移明確的劃分為知識傳遞和知識接收兩個過程進行研究,這個定義也把知識轉移的研究帶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之前,學者對知識轉移的重點都集中在轉移方的轉移方式上,在這個定義誕生之后,學者開始重視知識接收方對轉移知識的吸收和應用過程。Argote和Ingram就把知識轉移定義為一個組織受到其他組織知識影響的過程,Darr和Kurtzberg強調了只有知識被接收方使用時,知識轉移才算真正發生,Ladd和Ward則把不同主體間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發送和接收過程都包括在知識轉移中,Dong-Gil以及國內學者許強和鄭勝華強調了知識要能被知識接收方學習和應用,學者左美云引入勢能概念,把知識轉移描述為知識勢能高的主體向知識勢能低的主體轉移知識的過程。
研究證實,有效的知識轉移有助于企業或組織盡快形成核心競爭力,以保持競爭優勢。Nonaka認為,只有對組織進行學習型改造,能夠持續創造知識并進行知識有效轉移的組織,才能在技術和產品上領先,并進一步獲得相對優勢和成功。Kogut和Zander甚至認為,知識轉移的能力是一個企業或組織存在的重要理由。
二、 知識轉移影響因素
知識轉移不是瞬間能夠完成的任務,而是一個包含多階段的過程。包括Davenport和Prusak在內的學者都認為,知識轉移是一個過程,其由知識的傳輸和知識的接收兩個階段組成,Gilbert等學者提出了5步驟模型,比較有代表性和實際意義的是Szulanskiri四階段論,他認為知識轉移影響因素難以進行系統化分析的一個障礙就是一直把知識轉移當作一個行為,如果把其當作一個過程,對其研究有容易的多。
在知識轉移的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因素干擾轉移的效果。一般研究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
1. 知識本身的特征。
(1)知識清晰程度。知識轉移能否成功和知識是否可以清晰表達有關,知識可清晰表達的程度越低,即知識的可被口頭表達或成文化的難度越大,知識轉移的成功率越低。Simonin的研究發現,知識的隱性程度和模糊程度是呈明顯的正相關,所以顯性知識的轉移成功率比隱性知識要高的多。Lippman的研究討論了以知識能力轉移的實現就非常困難,因為很難判斷是哪些因素、技術在起作用。
(2)知識的嵌入程度。在知識轉移過程中,必須確認哪些知識因素是可以和需要轉移的,他們與哪些子網絡聯系在一起,因為無論隱性知識還是顯性知識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載體之中的,比如有的知識一般和技術掌握人聯系在一起,有的知識則和產品或技術等聯系在一起,而不同的因素涉及到不同的轉移方式。Almeida和Kogut發現,工程師的流動性和他們轉移的知識接收成功率成正相關關系。對嵌入在產品或技術中的知識也有類似研究結果。總之,隨著知識嵌入的復雜度加深其轉移成功的概率降低。
2. 情境因素。情境因素包括了組織治理結構和地理距離等因素。
(1)組織治理因素。治理結構一般包括組織內部、聯盟和并購等。組織之間的知識轉移多發生在以聯盟或并購形式存在的松散或緊密型組織之間。這是因為從知識轉移和知識溢出的分析知道,知識轉移的發生是轉移方獲得利潤、他利主義等有目的的行為,以聯結的形式更有利于知識的轉移。知識的內部轉移比外部轉移更為容易,效率也更高,所以各企業在進行知識轉移時都盡量將轉移的情境內部化,其中通過并購等使若干企業形成緊密型整合的方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Hamel和Szulanski強調,在同等條件下,相比知識的外部轉移,在組織內部可以避免很多規定甚至法律約束。
(2)組織間的空間距離。組織間的空間距離指組織間進行交流或面對面溝通的難度、時間要求和需要承擔的費用。不難理解,組織之間的空間距離越大,轉移知識的各項成本也越高,知識轉移也就自然越慢,數量也更少。Ambos等學者對324個知識傳遞組織進行實證分析后認為,組織之間的距離是影響人們合作機制的關鍵因素。
3. 知識接收方特征。知識接收方影響知識接收效果的因素包括其接收任務的重要性、意愿和學習能力等。
(1)接收任務的重要性。接收任務的重要性對于知識接收的效果有顯著影響。接收方對接收知識的重視程度越高,接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Nelson和Winter認為當環境賦予足夠大壓力的時候,“奇跡”就會發生。
(2)接收方的意愿。接受方對轉移知識的接收意愿是影響知識轉移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知識轉移并不是轉移方單方面的輸入就可以完成,必須接收方付出努力進行接收、理解和轉化到目前的工作實踐中去,整個轉移的過程才能完成。雖然接收方了解對轉移知識加以利用可以提高接收方的生產效率和核心競爭能力,但由于需要其付出時間精力等方面的努力,同時由于接收方的惰性,其對現狀的滿足狀態也阻礙了知識轉移的過程。Pereznordtvedt證實了學習意圖,即轉移動機影響了知識的轉移效果,Szulanski的文章闡明了獲取知識的動機不足會在轉移過程中產生“粘性”,Gupta等學者的研究進一步表明了動機對知識轉移程度有相關關系。
(3)吸收能力。在知識轉移的接收方因素中,接收方的理解和轉化能力不僅影響轉移知識的利用效果,還影響轉移的過程。因為吸收能力不僅包括吸收和利用的能力,也包括了對轉移知識的價值認定和評價的能力,缺少任何一個能力都會影響知識轉移。研究結果普遍認為接收方的吸收能力越高,則越能促進組織間的知識轉移。Mrtin的研究結果表明吸收能力對知識轉移的成本有顯著影響。Gupta 等學者則論證了吸收能力和轉移知識的數量有正向關系。
4. 知識轉移方的因素。
(1)知識轉移方的動機。知識是組織的核心資源,是區別其他組織,超越競爭對手、保持競爭優勢的基礎手段,而將組織的優勢資源轉移到其他組織則有丟失市場份額的危險,如果在知識轉移方的利益得不到足夠保證的情況下,知識轉移難以啟動。研究證實轉移動機對知識轉移的程度有正向影響。
(2)知識轉移方溝通能力。知識轉移的初始階段就是知識轉移方將知識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傳遞到接收一方,為了接收方能更容易、高效的接收知識,轉移方需要將知識分解成編碼等形式,便于接收方接收,工具包括專利、科學出版物、說明等,可以通過組織學習達到目標。
三、 進一步建議
1. 建立統一利益的組織架構。知識轉移一般發生在組織內部或以并購等形式形成的具有統一管理機構的聯盟內部,這是知識轉移區別于知識溢出的關鍵所在。所以在知識轉移發生前,一般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組織框架,而且也只有在統一的利益框架下,知識轉移方和知識接受方的動機才能一體化,有利于知識的轉移。
因為知識轉移更容易發生在聯盟之間,而緊密型聯結的聯盟之間的轉移效果比松散型更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緊密型聯盟能保證知識轉移方和知識接受方的利益一體化,最大程度上解決了轉移雙方的動機問題。而核心企業通過技術、專利等知識的轉移,尤其是通過對隱性知識的轉移,是提高聯盟內企業的生產水平和效率,形成優勢互補,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企業聯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2. 采用多種手段促進知識轉移。在知識轉移過程中,應當采用多種方式促進知識的轉移。在轉移的知識結構中,一般多以隱形知識為主。而對于隱性知識等難以編碼或形式化的知識內容,必須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才能完成,一般包括了人員培訓、交流、觀察等方式。需要轉移方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將其思想和觀點充分清晰的進行表達。不難理解,溝通能力越強其轉移效果越好;同時由于隱性知識難以成文化的特點,采取有效的轉移手段有利于促進知識轉移,比如知識和其掌握人一同轉移的效果就更為理想,因為知識掌握人與知識一同轉移,可以加大雙方接觸程度,降低空間距離對知識轉移效率的影響。
同時,在轉移初始,也必須讓接收方相信其知識是可信賴的。如果知識未被證實是正確和有效的,那么轉移過程和轉移效率就會收到影響,在轉移方派出的人員中,盡量選擇高學歷、高資歷等較有威信的專家進行知識轉移將有助于轉移效率的提高。
3. 設計評價體系評估轉移效果。在知識轉移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制定評價體系對轉移的效果進行評估。知識轉移的目的是要通過平衡組織內部的知識結構,提升生產能力,提高生產效率,進行知識轉移的組織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制定相應的知識轉移評價體系。更關鍵的是,通過評估結果還可進一步發現轉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如經過一段時間,發現雙方的知識距離過大,即雙方各自擁有的知識相似程度很低。如果一方的科研產出是另一方進行研發的投入,那么雙方的知識就毫無相似程度,但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一般來說,知識的相似程度越高,距離也就越短,知識轉移也就更容易。因為兩者之間的距離越大,那么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學習,自然難度也就越大。同時,距離過小,兩者間需要轉移的知識數量過少,也會導致轉移的效果不滿意。此外,有時候會發現組織文化之間的差異也影響轉移的效果,比如價值觀、慣例等相差較大,那么在知識接收的時候就更為困難。針對這些情況,就可以通過評價體系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并制定針對性的辦法,如調整轉移知識的結構、加強組織文化建設等。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認為知識轉移一般發生在具有一定利益連接的主體之間,且之間聯系越緊密,知識轉移的效率越高;在轉移過程中,首先要協調雙方的動機,一致的情況下,知識轉移才會順利高效進行;同時,在此基礎上要充分調動雙方積極性,主動采取多種知識傳播手段和學習方法加速轉移過程;當然,知識本身的特性也是需要考慮的,盡量使其標準化、書面化,對于隱形知識則一定要通過選派較強專業能力的人員進入接受方以最大降低空間距離對知識轉移產生的影響,并且能在短期(下轉第82頁)樹立威信,加速知識轉移。
參考文獻:
1. Argote L, Ingram P, Levine JM, Moreland RL. Knowledge Transfer in Organizations: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Other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 82(1):1-8.
2. Darr ED, Kurtzberg TR. An investigation of partner similarity dimensions on knowledge transfer. Organ. Behavior Human Decision Proce- sses,2000,(82):28-44.
3. Dong-Gil K; Laurie JK; William RK. Ante- ceden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conslu- yatants to clients in enterprise. MIS Quart- erly,2005,29(1):57-85.
4. 許強,鄭勝華.母子公司的知識轉移關系和管理權分配.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4):96-98.
5. 左美云.知識轉移與企業信息化.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6. Linda A, Ella MS. Organizational Learn- ing: From experience to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cience,2011,22(5):9-10.
作者簡介:黃丞,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史戈,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