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允價值是現代會計的重要計量屬性之一,公允價值會計在企業各類經濟業務核算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文章通過比較國際上各主要準則制定機構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涵義、公允價值會計在各具體準則中應用的不同,分析當前公允價值會計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公允價值會計未來發展的展望。
關鍵詞:公允價值;國際比較;金融工具
一、 導言
2008年12月底,美國證監會發布《“按市值計價”會計研究報告和建議》,研究結論是,暫停公允價值會計很可能增加市場不確定性并進一步打擊投資者信心,公允價值會計不僅不是引發次貸危機的原因,反而在幫助金融機構及時發現問題、快速采取措施,從而防止危機進一步惡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SEC的權威結論挽救了公允價值會計,也是相關爭論逐漸平息下來。但對國際會計界而言,對公允價值的討論和完善仍然任重而道遠。
2006年2月,我國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的出現,是新準則中最引人關注的概念之一。我國的新會計準則順利實施,而且由于“適度、謹慎的引入公允價值”的做法(劉玉廷,2007),針對公允價值應用的爭議和抨擊并未如國外那般激烈。但是關于公允價值的討論和爭議由來已久,尤其是近年來國內外金融市場的動蕩與起落,我國會計界、金融界對公允價值的討論也如火如荼。
二、 公允價值的定義
1. 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镀髽I會計準則--基本準則(2006)》第九章《會計計量》中指出,會計計量屬性包括公允價值。“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其中包含的幾個概念可作如下解釋:
(1)公平交易。公平交易,指的是不存在特別或特殊關系(該關系可能使交易價格不具有市場狀況的特征)的當事人(交易雙方)之間進行的交易。即該交易假定是在非關聯方之間進行的,買賣雙方都是獨立發生的行為。這樣的交易才算公平。
(2)熟悉情況的、自愿的當事人(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所謂的熟悉情況,指對該交易(如投資性房地產、金融工具,含衍生金融工具等)的性質和特征、其實際的潛在用途與資產負債表日的市場狀況相當熟悉,能保證買賣雙方能夠運用公允價值計量雙方意欲成交的某項業務而不使任何一方吃虧(葛家澍,2011)。所謂自愿,指非被迫購買。自愿購買者不過分著急也不準備按任何價格被迫購買。自愿銷售者,也不過于著急脫手,不準備在任何價格下都會被迫出售的銷售者。
(3)交換的金額。負債清償的金額是明確的,即為清償負債所支付的價格。資產交換的金額則不明確,可以是購買一項資產支付的價格,即入賬價格(Entry Price);也可以是銷售一項資產所收到的價格,即脫手價格(Exit Price)。
2.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2011年之前,有關公允價值計量的指南分散在各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我國《企業會計準則2006》對公允價值的定義與《國際會計準則第32號:金融工具披露與列報》(IAS 32)中的定義基本相似。2011年5月12日,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共同發布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3號:公允價值計量》(IFRS 13),對公允價值的概念、層級、計量要求和披露要求作出規范,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3號:公允價值計量》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按有序交易出售資產或轉移負債所能得到的可能價格”。相對于之前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該準則提出的公允價值概念有如下特點:
(1)指明公允價值是脫手價格,而非進入價格。脫手價格是出售資產或轉移負債所能得到的可能價格。對負債而言,該準則對其公允價值的定義以負債已被轉移的觀念為基礎(交易對方的負債繼續存在),而之前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指的是負債可能被清償時的金額。
(2)提出公允價值應該是“至高至佳用途”(Highest and Best Use),即市場參與者使用非金融資產時,使得包含該資產的資產價值最大化或資產負債組合(例如,一個企業)價值最大化,所體現的該資產的用途(黨紅,2011)?!爸粮咧良延猛尽笔菑氖袌鰠⑴c者的視角來看。報告主體的資產用途可能與市場參與者不同,那么,該資產的公允價值應按市場參與者所確定的“至高至佳用途”來計量。
(3)提供了非活躍市場下公允價值計量的指南。該準則規定了為了判斷資產和負債的活動數量和水平是否顯著降低,主體進行重要性和相關性分析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報價因時間或市場的不同而明顯變化等(肖燕芳,2011)。市場非活躍時,計量公允價值的焦點應在于可觀察的交易價格是否在有序交易中產生,而并不僅僅關注市場的活躍性水平,因為非活躍市場上也存在著有序交易。當主體認定此時的交易價格不能代表公允價值時,需要調整交易價格,或者采用另一種估值技術或使用多種估值技術。
3. 美國公認會計原則。2011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了《2011年第4號會計準則更新--公允價值計量(主題820):為取得美國公認會計原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對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要求的統一而作的修訂》(ASUNo.2011-04)。修訂后的主題820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3號》基本一致。事實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3號》保留了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的整體框架和基本理論。
在此之前,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2006年發布)對公允價值計量進行了定義,建立了公允價值的框架,并加強了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披露?!敦攧諘嫓蕜t公告第157號》對“公允價值”的定義為:公允價值在計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場參與者出售某項資產所能收到的價格或為轉移負債所意愿支付的價格。該定義包含的關鍵概念為:①公允價值基于交換價格,此交換價格為退出價格(即出售資產所能獲得的價格或為轉移負債所意愿支付的價格)。②交換價格是在一個有序交易(該交易允許應有的審慎)中的價格,而不是在廉價拋售或強制交易中的價格。③公允價值計量假定資產是在其主要市場(或在沒有主要市場的情況下,在其最有利的市場)上被出售。④公允價值的確定基于市場參與者用以定價資產或負債時所使用的假設。如果市場參與者在定價相關資產或負債時考慮了風險,則公允價值計量就應包括對該風險的調整(即使該調整難以確定)。⑤當市場相關信息不可觀察時,企業特定信息應作為公允價值計量的考慮因素。⑥《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根據公允價值模型中輸入值在市場中可以被觀察到的程度,將輸入值界定了不同的級次,分為三個級次。⑦當企業計量負債的公允價值時,應考慮企業信貸風險(信用狀況)對其負債公允價值的影響。例如,在其他所有條件都相同時,企業自身信譽度下降通常會導致企業負債公允價值的減少。
三、 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
1. 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目前我國已發布的38個具體會計準則中涉及會計要素計量的有30個。在這30個涉及會計要素計量的準則中有17個程度不同地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王樂錦,2006)。
對于金融工具,企業應當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和風險管理要求,將取得的金融資產或承擔的金融負債在初始為確認時分為以下幾類:①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②持有至到期投資;③貸款和應收款項;④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⑤其他金融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這兩類金融工具,需要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確認其公允價值變動,可稱為“規律”地進行公允價值計量。
對于非金融工具,既有要求或允許“偶然”地進行公允價值計量的,例如《存貨》、《固定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十一項具體準則所涉及的資產,也有要求或允許“規律”地進行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等具體準則所涉及的資產。所謂“偶然”地進行公允價值計量,一般是因企業介入與其正常經營無關的交易而獲得或轉讓的資產,如換入資產、償債資產、租賃資產、企業合并與政府補助所獲資產等,或者與企業經營有關,但要依據特定情況,而并非每一財務報告日都要進行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如可能發生減值的資產在出現減值跡象時才可能進行公允價值計量(于永生,2010)。
2.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2009年底,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完成并發布了關于金融資產分類與計量的最終準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該準則在2015年之后實施。該準則將金融工具分為兩類:一是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工具,基本條件具有基本貸款特征,并且基于合同收益對其進行管理;二是其他金融工具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包括不符合攤余成本計量條件的債務工具、權益工具、衍生工具等,但對于非交易性權益工具,可以在初始確認時選擇將其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一經選定即使處置后也不得轉回至損益。關于金融負債分類與計量,規定選擇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負債因自身信用風險導致的公允價值變動應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外。
目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正在著力完成《金融工具(減值和套期會計)》準則。在金融審慎監管機構的壓力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采用了預期損失模型,替代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工具減值。根據預期損失模型,企業應基于預期的未來時間和經濟狀況估計金融資產的預期損失,并以此為基礎計提準備,以應對金融資產在其壽命期上可能發生的損失。
關于使用公允價值計量非金融工具,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主要有以下特點:首先,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了對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選擇權(如不動產、廠房和設備及投資性房地產),但對于美國公認會計原則允許的抵押服務權,沒有提供這種選擇權。其次,在某些情況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要求在某些情況下,對商譽以外的非金融資產,轉回減值損失(當且僅當資產價值得以恢復時)。
3. 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美國公認會計原則建議所有的金融工具按公允價值計量。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依據管理意圖和現金流特征,分為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記入凈收益的金融工具和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記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工具。主體具有攤余成本限制性選擇權,可用攤余成本計量長期負債等金融工具,禁止金融工具的重分類。
通常情況下,非金融資產和負債不以公允價值計量。目前,非金融資產和負債通常以初始確認成本或根據未來收到的收益進行計量(其中許多被認為是大體與公允價值一致)。此外,美國公認會計原則規定,許多非金融資產的減值不得轉回。美國公認會計原則中關于非金融資產和負債的非經常性公允價值計量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企業合并、商譽等項目。
美國公認會計原則把資產減值會計視為公允價值會計的一部分,認為資產減值會計計量環節同公允價值計量并沒有實質性的區別,計量時都應當基于市場參與者假定運用最高最佳使用前提進行估計。而國際會計準則則認為,應當基于特定主體假定,運用最高最佳使用前提進行估計,現值計量的目標是從主體自身的角度估計資產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毛新述,2011)在此,美國公認會計原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根本分歧在于估計時所站的角度,以及由此產生的估價假設不同。
四、 未來展望
1. 國際趨同。各準則制定機構,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中國財政部、歐盟等等,都認識到資金的國際流動必然要求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因而都將致力于提高會計信息的國際可比性。對于公允價值的概念,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已取得了共識,中國的企業會計準則也應參照國際會計準則和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的規定,將公允價值的概念作更明確具體的詮釋。
目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現行有關金融工具的準則項目,涉及公允價值的應用。項目工作組的牽頭成員主要來自歐美國家,這不利于在準則制定過程中考慮中國國情,吸收來自中國的意見。我國應盡量向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推薦既精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又熟知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實際情況的會計專家,要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支持在各準則項目工作組中增加中國代表,參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
2. 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公允價值會計在金融資產與負債的應用,比在其他資產和負債的應用更加廣泛。近幾年的金融危機,提出了對公允價值會計的挑戰。當前對金融工具的分類與計量問題過于復雜,未來的會計準則力求減少不同計量模型之間的差異。在相關準則修訂時將重點關注以下內容:金融工具的合同現金流特征;對金融資產分類的必要性,以及分類的依據;在根據合同現金流將金融工具分為兩類的基礎上,可能存在一些債務工具,可以按公允價值計量,其公允價值變動進入其他綜合收益,這類金融工具的劃分依據和范圍如何界定;其他信息披露,例如,參照金融資產的披露,對金融負債計量模型進行相關披露。
在非金融資產與負債方面,應用公允價值會計的主要是投資性房地產和商譽。對于投資性房地產,有研究表明與會計準則本身相比,制度環境的差異,尤其是市場發展程度、監管層的態度以及投資者的理性程度等方面,更容易導致企業出現會計報告行為的差異(張奇峰,2011)。鑒于目前各國市場、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均衡,會計準則應提供一些可選擇的會計方法,盡管會導致企業間的會計差異,但是更能讓企業反映其真實的財務狀況,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3. 相關準則的協調。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和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分別由不同的準則進行規范。因此,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利實施需要相關準則之間的協調,例如,和保險準則的協調。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正在考慮對保險合同負債的會計與對金融資產的會計之間的協調。而我國現行會計準則第25號、26號分別是《原保險合同》、《再保險合同》,準則制定者需要考慮公允價值準則、保險合同準則、與金融工具相關準則之間的協調。
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和資產減值準則也有進行協調的必要。公允價值計量和資產減值會計計量本質上都屬于后續計量,而非初始計量。后續計量主要針對財務報告中的數據,與財務報告目標和相關概念相一致的計量屬性是公允價值。而實施資產減值會計,主要是考慮到財務報告的非估值功能和市場的非有效性,現行準則中需要對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施加不對稱的約束。但這并不意味著需要建立單獨的資產減值計量標準。準則制定機構應當在界定資產減值確認條件的基礎上,基于公允價值來建立單一的減值計量模型,以形成內在一致的邏輯,并簡化準則的制定和執行。
參考文獻:
1. SEC,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Pursuant to Section 133 of the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 Study 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2009:184-185
2. 葛家澍.公允價值會計研究.大連:大連出版社,2011.
3. 黃世忠.后危機時代公允價值會計的改革與重.會計研究,2010,(6).
4. 王樂錦,我國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意義與特征.會計研究,2006,(5).
5. 于永生.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允價值會計問題研究.會計研究,2009,(9).
6. 肖艷芳.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評介.金融會計,2011,(9):16-23.
7. 黨紅.評公允價值計量IFRS 13(上).首席財務官,2011,(10).
8. 劉玉廷.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主要特征.經濟研究參考,2007,(18).
9. 毛新述.論公允價值計量與資產減值會計計量的統一.會計研究,2011,(4).
10. 張奇峰.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計量的財務影響與決定因素——以北辰實業為例.會計研究,2011,(8).
作者簡介:黃靜如,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講師,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