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交通設施的日益發達,一個地區人口流動日趨頻繁,而勞動力的流動狀況會對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文章選取廣東省1978年~2010年數據,采取異方差檢驗、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及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等計量方法,研究了廣東省人口流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并根據結果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口遷移;經濟增長;協整檢驗
一、 引言
經濟增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十分關注并被視為優先研究的經濟問題。對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一直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也是人類社會所面臨和關注的一個永恒主題。隨著交通設施的日益發達,一個地區人口流動日趨頻繁,而勞動力的流動狀況會對一個地區經濟的增長產生一定影響。
國外學者已經對人力資本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做了大量的理論及實證研究,國內學者對人力資本同中國整體經濟、各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也已做了大量研究,但對廣東省經濟增長同人口遷移之間關系的分析還較少,本文從運用計量經濟學協整理論對廣東省人口遷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關系進行分析,力求找出人口遷移同經濟增長之間的產期均衡關系。
二、 廣東省人口遷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
1. 廣東省近年來戶籍人口遷移變動及經濟發展情況。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一直是人口凈遷入的大省,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及經濟發展的不斷加快,廣東省對人力的需求也在逐漸的增長。本文通過凈遷入人口數來考察廣東省人口變動情況。有2011年廣東省統計年鑒可知,1978年~2010年廣東省凈遷移人數一直為正值,總體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從1978年的62 500人上升到2010年的314 300人,這表明廣東省戶籍人口遷移情況一直表現為凈遷入,并且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遷入人口在不斷增加。
2. 廣東省國民經濟發展狀況。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由,總體來說,廣東省國民經濟發展又好又快,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升高,經濟綜合實力大幅度提升。具體來說,廣東省國民經濟發展分兩個大階段:第一階段1978年~1992年,為以后的高速發展做準備,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經濟政策不斷優化,國民生產總值雖然在逐年上升,但增長幅度較小;第二階段1993年~2010年,隨著經濟結構及政策的成熟,廣東省國民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至2010年底,廣東省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46 013.06億元。
3. 廣東省人口遷移與國民生產總值之間協整關系的檢驗
(1)指標選取和數據搜集。以戶籍人口凈遷入人數(PM)反映廣東省人口遷移變動情況,以國民生產總值(GDP)反映廣東省經濟增長情況。數據來源于《廣東省統計年鑒2011》。同時,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本文首先對GDP、PM進行自然對數變換,變換后的變量分別用ln(GDP)、ln(PM)表示。
(2)單位根檢驗。為了驗證廣東省國民生產總值GDP同戶籍人口凈遷入PM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即它們之間是否是協整的,需要對二者進行協整檢驗。在檢驗協整性之前,首先要對變量的單整性進行檢驗,只有當兩個變量的單整階數相同時,才可能存在協整關系,本文采用比較常用的ADF方法對相關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由檢驗結果可知,ln(GDP)t和ln(PM)t的原序列均為非平穩序列,但經過一階差分和二階差分后都通過了5%~10%的ADF臨界值檢驗,是平穩序列。所以?駐ln(GDP)t和?駐ln(PM)t都是平穩序列,并取得同階單整,即ln(GDP)~I(1),ln(PM)~I(1)。
(3)協整性檢驗。通過上面的分析得知,變量滿足協整檢驗前提,常用的協整檢驗方法有Engle-Granger檢驗和Johansen檢驗,而由于樣本并不是很大,且Engle-Granger兩步法對模型形式的假設過于簡單,為方便起見,這里采用更為成熟的Johansen檢驗方法,檢驗結果如圖1所示。
由圖3和圖4我們可以看出,Johansen跡統計量的值為18.945 0,最大特征值統計量值為15.176 1,均在5%的水平上顯著,因此ln(GDP)和ln(pm)之間僅存在一個協整關系,標準化的協整方程為:
ln(PM)=0.23(lnGDP)
(4)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格蘭杰定理表明:存在協整關系的變量至少存在一個方向上的格蘭杰因果關系,下面我們對ln(GDP)和ln(PM)之間的格蘭杰英國關系進行檢驗,找出二者間的先后關系。由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對滯后階數的選擇非常敏感,因此我們先做出二者VAR模型,然后根據信息準則選擇最優滯后階數,結果5個評價指標全部認為之滯后階數應該選擇為1,所以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的滯后階數確定為1,進而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下。
由表3我們可以看出,在滯后1期時,檢驗結果接受ln(PM)→ln(GDP),說明人口凈遷移PM是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格蘭杰原因,即PM與GDP之間存在著單向的因果關系。這一點說明,廣東省人口凈遷移量會對國民生產總值的增產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 研究結論及對策建議
通過協整性檢驗可知,廣東省人口凈遷移量和國民生產總值之間是協整的,即他們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可知,人口凈遷移量和國民生產總值之間存在著單向的因果關系,而不是雙向因果關系。出現這樣結果的首要原因,我們只利用1978年~2010年33組數據進行分析和檢驗,其中1979年、1981年人口將遷移量數據缺失,這樣的數量對與時間序列數據數量的要求來說明顯偏少,只屬于小樣本。另外,人口遷移樣本數據只考慮長期流動人口,對短期流動人口未加以考慮,以上這些客觀事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證分析的結果。需要說明的是,變量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并不是檢驗邏輯上的因果關系,而是看變量間的先后順序,是否存在一個變量的前期信息會影響到另一個變量的當期。
從根本上說,促使大量國內人口流向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因素和人口因素。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經濟迅猛發展,GDP年均超10%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相對雄厚的經濟實力保證了城鎮的發育成長,這又增加就業人口容量。廣東省與其他周邊省市的經濟差距逐漸拉大,為勞動力的流動尤其是省外勞動力的流入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吸納了來自經濟發展慢于廣東周邊地區的以千萬計的勞動力。另一方面,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供給和大量國有企業下崗失業員工的就業壓力,在沿海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和在收入差距的吸引力作用下,國內勞動力向廣東等沿海經濟發達省市流動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是必然的趨勢。因此為增強廣東省經濟發展能力,促進區域經濟與人口遷移的協調發展,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 廣東省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里為外省勞動力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同時,外省從業人員也為廣東省的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貢獻率最大達到近10%。因此,廣東省政府應該看到廣東省通過吸引外省勞動力為解決我國剩余勞動力就業確實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廣東省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源和巨額財富。
2. 廣東省政府應以開放的、市場化的心態看待外省勞動力,應把外省勞動力視作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正常現象,從而一方面加強對外省勞動力的規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又善待民工,依法維護外省勞動力的合法權益,把對外省勞動力的管理納入整體戰略中考慮,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畢竟一個開放、公平的社會永遠都是最進步的。
3. 廣東省20多年的經濟增長也為本省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創造了條件。隨著廣東經濟的高速發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第一產業流向第二、第三產業,使廣東省的勞動結構不斷改善,并且產生一個比較大的勞動結構效應,對廣東經濟增長的貢獻比較明顯,因此,政府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為勞動結構效應的發揮作出貢獻:一是減少阻礙勞動力流動的各種規章制度,降低勞動力流動的成本。二是政府應努力提高農村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綜合素質,以提高勞動力的“崗位轉換力”。
在上述三個大方向的指引下,應繼續保持和提高下面三個方面:
(1)大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創造就業機會。
(2)豐富和完善戶籍制度,發展和完善人才引進政策,特別是提高對高素質人才的待遇,吸引人才流入,做到“引的進人才,留的住人才”。
(3)加強城市經濟的輻射能力,改善城市的設施環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參考文獻:
1. 袁曉玲,張寶山,胡得佳.人口遷移對區域經濟增長地區差異的影響分析——以陜西省為例.華東經濟管理,2009,(9).
2. 李麗君,方敏.新疆人口遷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經濟研究導刊,2011,(11).
3. 杜小敏,陳建寶.人口遷移與流動對我國各地區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人口研究,2010,(5).
4. 陸淑珍.人口遷移:基于廣東省區域差異的比較分析.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12).
5. 劉傳江,段平忠.人口流動對經濟增長地區差距的影響.中國軟科學,2005,(12).
6. 桑小峰,凌亢,白先春.蘇南人口遷移與經濟增長極化的實證研究.統計與咨詢,2009,(4).
7. 蔡昉.勞動力遷移和流動的經濟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6,(春).
8. 堪新民.中國勞動力流遷的動因與成本分析.中國人口科學,1999,(2).
9. 堪新民,昊森富.流動人口的結構特征與影響因素研究:以廣東省為例.中國人口科學,2003,(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號:09YJA790086)。
作者簡介:聶普焱,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謝杰,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1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