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國汽車行業建立循環經濟模式的必要性,揭示了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存在的兩種風險,即“牛鞭效應”帶來的風險和“零庫存”帶來的風險,分析了這些風險的成因,并基于此研究了應對這些風險的供應鏈管理方法。
關鍵詞:循環經濟;供應鏈;風險管理;牛鞭效應
一、 引言
中國汽車產業飛速發展,汽車保有量和報廢量快速增加,資源和環境壓力加大。2009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1300萬輛,為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新車消費市場。與此同時,汽車報廢量也將大幅度增加,據測算,2015年我國汽車報廢量將超過800萬輛。汽車保有量和報廢量的快速增加,給我國資源和環境帶來很大的壓力。汽車的生產將消耗大量的鋼鐵、玻璃、塑料等材料,而報廢汽車中的廢液、廢油、廢電瓶以及重金屬等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對環境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發展汽車循環經濟產業顯得十分必要。我國汽車循環經濟產業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但多數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較低,企業規模也普遍較小,大部分企業的年廢舊汽車拆解量不到3 000輛,有1/3的企業年拆解量甚至不到1 000輛,年拆解量5 000輛以上企業的僅占拆解企業總數的十分之一。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形成規模的再制造企業很少。但是隨著我國汽車產銷量的快速增長,未來汽車報廢量、新增的退役零部件和維修需求將不斷增加,我國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及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的市場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在國外發達國家,如德國、美國等,汽車循環經濟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走向成熟;而在國內,該產業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很多地方都在大力投資,準備建立汽車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內,該產業必定會得到大力的支持,取得蓬勃發展。那么這樣的產業有沒有什么需要關注的問題呢?其在實際運營中會遇到什么困難呢?本文從供應鏈的角度,研究循環經濟下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的風險及其管理方法。我們分析兩種風險,即“牛鞭效應”導致的風險和“零庫存”導致的風險,并分別研究解決這兩種風險的辦法。
二、 我國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特點
我國汽車循環經濟產業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成為我國經濟建設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包括廢舊汽車回收、拆解和零部件再制造,包含汽車分銷商、整車制造商和授權再制造零部件供應商等,是將廢舊汽車回收回來、再利用并重新推向市場的這樣一條供應鏈。目前我國報廢汽車回收渠道分成正規回收和非正規回收。前者是指通過獲得商務主管部門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資質認定的企業回收,后者是指通過非資質回收企業、個人等方式回收。
在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的上游,我國報廢汽車回收率很低。2007年~2009年報廢汽車回收量僅有汽車保有量1%不到,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普遍在5%~8%。回收率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回收市場秩序混亂。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區域性差異較大,導致報廢汽車在中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有相當大的市場。
在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的中游,汽車回收拆解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較低,規模較小。目前,全國具有報廢汽車回收拆解資質企業509家,回收網點1 800余個,從業人員4萬余人,年回收拆解報廢汽車40多萬臺。由于我國的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的定位是物資回收,拆解企業中很多是以前從事廢舊物資的回收的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較低。
在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的下游,再制造零部件的市場化水平不高。參照國際上的做法,報廢汽車拆解后再制造的零部件將主要用于汽車的維修和保養。我國實行的是再制造零部件由汽車生產商購入,并有他們推向市場顧客。但是,目前由于再制造技術的地下,我國再制造汽車零部件很多被用來改作其他用途,或者回爐,實現的經濟價值較低。
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看,我國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具有如下特征:在報廢汽車回收拆解體系上,仍然以回收拆解企業為主導,生產企業還沒有介入,也沒有專業的粉碎企業;廢舊資源回收渠道及再制造產品流通渠道不暢。
三、 “牛鞭效應”導致的風險
1. 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牛鞭效應”的成因。“牛鞭效應”的存在將大大增加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的風險。在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的技術應用層面,引起“牛鞭效應”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首先,需求預測的不斷放大引起“牛鞭效應”。在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中,需求信息由下游往上游傳遞,歷經消費者、授權汽車廠商、授權再制造零部件供應商、拆解企業和廢舊汽車回收企業,每個節點都是參照前一個節點預測市場需求,安排生產計劃,而因為供應鏈中存在訂貨提前期,并且每個節點企業都要保有安全庫存,所以需求信息被逐級放大,其結果就使得預測的訂貨量比需求數量的變化更大。
第二,批量訂貨引起“牛鞭效應”。批量訂貨是降低訂貨成本的有效途徑,但是,由于批量訂貨的周期和批量訂貨的價格動機,訂貨量和實際需求的差異被放大,造成“牛鞭效應”。
第三,時間延遲引起“牛鞭效應”。在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中,信息的傳遞需要經過很多節點,下游需求信息在經過維修站、授權汽車生產商、授權再制造零部件供應商、拆解企業后,才能到達廢舊汽車回收商,造成信息延遲。同樣,授權再制造零部件供應商生產的零部件也要經中間環節才能交付到顧客手中,引起物流延遲。上述兩者共同作用使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上各成員企業無法同步相應市場需求變化,大大增加了“牛鞭效應”,如圖1所示。
2. 應對“牛鞭效應”的對策。“牛鞭效應”給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帶來了高庫存成本和物流操作成本,增加了供應鏈風險,包括供應中斷風險和需求風險,企業可以運用以下方法進行弱化:
(1)運用先進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共享。集中需求信息,在供應鏈各節點企業間實現信息共享是減少“牛鞭效應”,降低供應鏈風險的有效途徑。運用先進信息技術,如零售端POS技術、企業數據交換EDI技術、條形碼技術、自動識別和數據采集技術等能夠促進信息在供應鏈上的快速傳遞,實現信息共享,如圖2 所示。
(2)建立新的供應鏈運作模式。供應商管理庫存、協同式供應鏈庫存管理、連續補充計劃等新的供應鏈運作模式能夠有效降低“牛鞭效應”多造成的影響。供應商管理庫存是一種以用戶和供應商雙方都獲得最低成本為目的,在一個共同的協議下由供應商管理庫存,并不斷監督協議執行情況和修正協議內容,使庫存管理得到持續地改進的合作性策略;協同式供應鏈庫存管理,也叫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是一種協同式的供應鏈庫存管理技術,它在降低銷售商的存貨量的同時,也增加了供應商的銷售額;連續補充計劃是利用及時準確的銷售時點信息確定已銷售的商品數量,根據零售商或批發商的庫存信息和預先規定的庫存補充程序確定發貨補充數量和配送時間的計劃方法。這些新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有助于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企業之間形成信息共享和庫存合作的緊密關系,從而能夠有效降低供應鏈“牛鞭效應”。
(3)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上各企業可以通過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來應對“牛鞭效應”造成的風險。供應鏈戰略合作關系,是指供應鏈成員建立利益共同體,構建信息共享,實現風險共擔,相互協作,構建共同獲利的協議關系。這種戰略合作關系能夠使供應鏈各企業改善相互交流、保持操作協調一致,實現各參與企業的特定目標和利益,進而實現供應鏈的整體利益。戰略合作關系將有助于信息共享,使得它們彼此之間通力協作,避免了非理性競爭導致的“牛鞭效應”,實現需求信息較為準確的預測和庫存的動態協作。
四、 “零庫存”帶來的風險
1. 風險成因分析。“零庫存”是一種十分先進的庫存理念,但是從它誕生以來,既給應用它的企業帶來了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同時其合理性也一直充滿爭議。它在有效降低企業運作成本的同時,也大幅增加了企業的供應和生產中斷風險。尤其在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中,授權零部件制造商實施“零庫存”會給其供應鏈帶來巨大的風險。
“零庫存”要求企業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料庫存,反映到授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身上,即要求廢舊汽車市場的庫存或者來自拆解企業的廢舊零部件庫存最大程度地降低,庫存冗余被極大地壓縮,此時,就要求廢舊汽車或者拆解后廢舊零部件的供應實現及時化并保證供應和需求信息的完全及時共享,對于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來說,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另外,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中存在著大量技術、信息化薄弱、規模小的廠商。一方面,它們的信息交互容易出現斷層;另一方面,它們的快速進入和退出供應鏈大大增加了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實施“零庫存”給授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帶來了極大的供應中斷風險,極易造成生產的大面積中斷。
2. 風險控制措施。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中的各主體,包括汽車拆解企業、零部件授權在制造企業等,他們實施的“零庫存”策略能降低各自的庫存和運營成本,但是給整個供應鏈帶來了中斷風險。企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預防可能發生的供應中斷。
(1)發揮核心企業的領導作用。在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中,零部件授權再制造企業時整個鏈的核心企業。零部件再制造是汽車循環經濟中最為關鍵的活動,它能夠最大化實現廢舊汽車的再利用價值。另外,再制造企業具有技術密集性和資金密集性,不但代表了整個鏈的最核心技術,也是整個鏈中需要最多投資的環節。從地位上來說,零部件授權再制造企業能夠直接或間接影響、控制整個鏈上的其他企業,它們可以利用這種“核心”的主導權利,制導其他企業共同持有庫存,并協調開展庫存的動態協作,爭取在將庫存成本降到最低的同時保證供應鏈的安全運行;從軟硬件實力來講,零部件授權再制造企業擁有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諸多優勢,在供應鏈的管理和風險控制中,應當充分發揮這方面的優勢,為其他企業提供風險管理指導和信息共享指導,提高它們的生產管理水平,設計風險防范策略,降低風險管理成本。
(2)保持供應鏈的柔性。柔性供應鏈模式是指能夠應對各種環境變化,對供應鏈運行數據的變動保持平穩,快速而經濟地處理供應中斷的供應鏈模式,它是一種能夠有效規避突發事件影響、降低企業供應中斷風險的供應鏈模式。從供應鏈上游來說,柔性供應鏈能夠快速應對廢舊汽車供應量的波動,保持原料供應的平穩。從供應鏈下游來說,柔性供應鏈能夠靈活應對訂貨量變動和訂貨商品的個性變化,充分滿足市場需求。構建柔性供應鏈的措施包括:柔性的供應、柔性的生產和柔性的物流。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中的各主體企業可以通過向多個供應商訂貨,構建多源供應商模式來構建柔性供應;可以通過為同種產品配置多條生產線,或者采取生產延遲策略來構建柔性生產;還可以通過設置多座倉庫,設置安全庫存,構建多種運輸方式來構建柔性物流。另外,供應鏈中的企業要根據客戶的需求變化快速調整生產,提高設計和生產的柔性,實現多品種、高速度、小批量的生產方式。加快新產品投放市場的速度。避免由于市場需求變化,不得不重新選擇供應商而帶來的風險和低效率。
(3)適當建立少量的廢舊零部件庫存。再制造零部件供應企業應當與上游企業開展充分合作,盡量把廢舊汽車等庫存安排在上游企業,由它們來保有庫存,自己僅維持少量的庫存。這樣不僅能夠轉移供應風險,而且能夠及時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少量的庫存也能夠使得企業靈活應對少量的生產和供應冗余,能夠使企業在花費較少成本的同時保持供應的安全性。
(4)加強供應鏈上的信息共享。“零庫存”本身是一種很好的供應鏈策略,如果供應鏈上的各種信息能夠得到最大程度地及時共享,那么,“零庫存”所帶來的風險也能夠降到最低。比如,廢舊汽車供應商的供應信息,如果拆解企業能夠對廢舊汽車供應商的廢舊汽車供應的往日數據、近期數據和趨勢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那么它便能夠準確預測供應量的趨勢,并對可能發生的廢舊汽車供應中斷及時預警,同時及時構建其他供應渠道,將供應風險降到最低。
總之,汽車再制造企業與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經銷商等在進行戰略合作、實行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加強過程中的風險管理,才能使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得到持續、高效、穩定的發展。
五、 結語
本文分析了我國汽車行業建立循環經濟模式的必要性,研究了我國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的特點,然后揭示了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存在的兩種風險,即“牛鞭效應”帶來的風險和“零庫存”帶來的風險,分析了這些風險的成因,并基于此研究了應對這些風險的供應鏈管理方法。汽車再制造企業與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經銷商等在進行戰略合作、實行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加強過程中的風險管理,才能使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得到持續、高效、穩定的發展。但是,應對風險的汽車循環經濟供應鏈魯棒指標和結構設計也十分重要,它們將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洪強,李瓊.節約型企業.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2. 李彬,季建華,孟翠翠.基于降低供應中斷風險的供應鏈管理研究.現代管理科學,2011,(9):5-7.
3. 黃小原,葛汝剛.動態供應鏈與控制問題研究進展.控制與決策,2008,(11):29-36.
4. 汪賢裕,肖玉明.基于返回策略和風險分擔的供應鏈協調分析.管理科學學報,2009,(3):65-70.
5. 樓崇,曾昭朝.論循環經濟理論在汽車產業中的應用與發展.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110-112.
6. Tomlin Brian T. On the value of mitiga- 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Management Science, 2006,52(5):639-657.
7. Thomas Y. Choi, Kevin J. Dooley, Manus Rungtusanatham. Supply networks and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ontrol versus emergence. Jou- 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1,(19):351-36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號:7093 2004);教育部高校博士點基金項目(項目號:200900731100 35);上海市教委2009年度科研創新重點項目(09ZZ19)。
作者簡介:江志斌,上海交通大學中美物流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國威,上海交通大學中美物流研究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