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天里,全國各大山門的游客多了起來。
我若久不進山,身心至少要緩沖一會兒,才能從城市調頻到山野,不會被一片落葉拂面驚到,不會被莫名的蟲子駭?shù)?。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所著《林間最后的小孩》中提出一個術語:自然缺失癥,本意是探討很少接觸到大自然的兒童心理問題,我覺得放在成人中同樣適用。如果過分沉溺于社會生活,喪失對自然的感知力,人恐怕會異化而不自知。從這一點看,山與人的關系是極其親密的隱語,不僅可健體怡心,更重要的是在無形中復原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靈性。
福建多山,無論城里還是鄉(xiāng)下,最不缺的就是找一座山玩。但要找到一座以海為伴的高山,編輯部在探尋采訪后,推薦太姥山為上選。
和一線名山相比,關于太姥山旅游的攻略答案不算多,此山雖沒有一覽天下的雄奇姿態(tài),但其山石、巖洞、云海、寺廟等景觀資源,已足以激發(fā)趣味盎然的登山體驗。在全國名山大門人頭攢動的現(xiàn)實境遇下,坐上便利的動車,赴會太姥山,既不會有被過高名望及傳聞干擾的預設性感受,更不會因游客太多把自己置身于沮喪的意外情緒。若能在崎嶇山路中,借《夢游天姥吟留別》里詩人夢游仙山后得出不事權貴以得歡顏的心路判斷,體察一下自己過往人生里的惘然,那么赴會一座山,可謂身心俱得。
最不堪的是吭哧背著單反“亂槍掃射”出一大堆照片在人前炫耀的旅行體,不要以為到此一游只是按快門那么簡單,不要以為出行次數(shù)能決定旅行成就。有人一文不花地臥游家中而知天下,有人行走數(shù)國仍如井底,這個世界就是這么荒誕,在我看來,這實在是因為,旅行的本質關乎靈魂的游走,跟相機其實沒有半毛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