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程路線:廈門-泉三高速-大田-長深高速-福銀高速-泰寧-黎川-貴溪龍虎山
單程里程:約800km
閩贛交界處的丹霞景觀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展示區。從泰寧西進過境到江西,順黎川到龍虎山,丹霞地質展示的是一條從青年到老年的生長線,泰寧的峽谷血氣方剛,還沒有被時間磨平棱角,擁有突兀的高與險,而金湖與上清溪則佐以水的柔情予以中和。龍虎山已經年邁,山頭高差縮小,奇險的參數下降,相比之下似乎更溫和與圓熟。
象山,南方的“天山”
廈門-泉州-永安-大田-謝洋鄉
三年前開始通車的泉三高速打通了福建從東南沿海前往中西部山區的脈絡,得益于這項工程,前往大田的路上順風順水,不過,在從石牌鎮折轉,開往謝洋鄉的途中,水泥路以及緊依地勢起伏的盤山道蠻考驗汽車的動力和司機的技術。
福建的山路永遠不缺驚險,但也永遠不缺驚喜。我們顯然還沒意識到已經深入象山景區,車子在山頂處拐了一個彎,前方一大片綠浪翻滾的大草場就鋪滿整個視野,披在山坡上的青草正在經歷盛夏,一榮與一枯之間最壯烈的輪回經由幾撮枯黃道明原委,低矮的灌木點綴在山腰上,這里號稱“南方天山”,如果再登一個更高的山頭,看到涌在遠方山頭白幕似的云浪,這個稱謂會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象山生態旅游區位于戴云山西麓、大田縣謝洋鄉境內,東起后洋,西接北大坑,南起赤巖坑頭,北與石獅崎相鄰。這些陌生的村鎮名字缺少美感,不難讓人聯想到它們偏僻閉塞的過去,而象山似乎也有這樣“籍籍無名”的尷尬。據說景區開發公司在這里投下了1200多萬的巨資,占地規模達到365公頃的地域被分成了天心湖景區、紅豆谷景區、象山巖景區、萬軍洞景區、后洋生態保護區和中洋接待服務區六個功能區。
我們眼前就是天心湖景區,這里非常美麗,游客并不多。一千多米的海拔,放眼望去全是綠意蔥蘢的草木,氣溫涼快,空氣清新,面積適中的天心湖呈現彎月形,又叫月牙湖,干凈的藍天倒在湖面,隨水紋泛動。環湖修了一條步道,步道外是一塊經過修整的草坪,這里是扎營的陣地,也是不太正規的停車場。
十多個花花綠綠的帳篷已經在草坪上找好了自己的位置,為了不跟游客擠在一塊,我們選中了一塊不那么靠湖的地方,然后去拜訪了當地的一個佛教名寺,象山寺,它就在天心湖畔,“七星捧月”的最東邊山下。
這是古田縣四大名寺之一,建筑面積不大,卻古色古香,白墻青瓦,飛檐翹角。格局與當地民居相似,上堂六扇組合,左右設有廚房,上下堂中間是一天井。回形走廊左邊的一口鐘是寺廟里惟一的一件文物,鑄于明朝崇禎十七年。正廳堂里端坐的劉祖師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當地菩薩,造福于民的傳奇故事頗多。
露營是一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體驗,蛙鳴相伴一宿好眠之后,繼續前行,進入閩贛交界處的丹霞地貌區。
泰寧,丹霞新勢力
大田-三明-將樂-泰寧
早上從象山景區回到泉三高速,在永安換道進入長深高速之后,直奔泰寧縣,聞名已久的寨下大峽谷與上清溪正等著我們。
寨下大峽谷
相比于泰寧上清溪、古城與金湖這些老景點,寨下大峽谷顯得尤為年輕,2004年被游客發現,第二年旅游配套設施建立起來,近些年已經經營得頗有聲色,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搏出位”的壯舉,像“沒去寨下大峽谷,別說你到過泰寧‘世遺’提名地”的狠話,也直白地向游客撂出來了。
從縣城走205號省道線前往寨下村只需十來分鐘。沿途光禿的山頭與想象中丹霞赤紅如鐵的顏色相比,似乎并沒有那么炙烈,鈣質與石膏的成分讓山體混雜了紅灰黑,剝落與侵蝕已經將它們雕飾得千瘡百孔。
景區的山門略顯簡陋,但被綠林包裹的感覺卻相當不錯。開發前后的寨下村民一直在享受這種感覺。一百多口人的小村子,據說祖上頗有榮光,他們全都是南宋楊家將楊七郎的后代,村子里還有楊氏祠堂可以作為證據。
很少有人對這段往事進行深究,但是寨下人守著大峽谷的安逸生活卻令人向往。寨下大峽谷由三條峽谷首尾相連而成,從高空俯視,呈環狀三角形,附庸風雅之人將其形容為蜷臥在群山之中的金色蒼龍,于是又給了它一個金龍谷的別名。但是,客觀來講,有著典型赤壁、洞穴、巷谷與堰塞湖的寨下大峽谷被稱為“世界地質公園的榜樣景區”,擁有足夠的分量來證明“觀賞丹霞地貌絕佳地”的說法。
從懸天峽深入峽谷,一系列仙氣十足的地名不斷冒出來,通天峽、倚天峽、天穹巖、問天巖、雁棲湖,盡量將峽谷深淵與秀水的元素進行搭配,地質現象與成因都是專業術語,景區在步行道上設置了講解牌,但這仍顯得不近人情,看上一堆術語并不能讓人因為熟識而產生親近感。所以導游顯得尤為必要,不要以為他們只是應付了事。目前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之一即要能夠作為教育工具,向來客普及地理學知識,所以,大峽谷的專業導游都曾在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系進修過,靠譜指數極高。
漂流上清溪
上清溪在泰寧的丹霞地貌中算老資歷了,古時即是名勝,明朝士人池顯方在筏行探訪之后留下移步換景的游記:轉一景如閉一戶焉,想一景如翻一夢焉……不過這樣的史證并不多,此后的上清溪在歷史記錄中基本屬于空白,也許是因為交通不便,除了當地鄉民,后人絕少涉足此處,直到在20年前被旅游開發。
上清溪位于泰寧東北部金湖上游的上青鄉,與寨下大峽谷同起源于6500萬年前的地質運動,是丹霞景觀中的奇花一朵。根據當地學者的散記,在開發漂流項目之前,上青鄉當地政府原本要在上清溪籌建水電站,將之轉化為能源,好在后來放棄,這里才變成了今日的“華東第一漂”。
竹筏漂流河段長約15公里,從崇際至長興,導游詞總結了兩個小時漂流過程中的九十九曲、八十八灘、七十七彎、六十六峰、五十五巖、四十四景、三十三里,船頭的艄公也會聲色并茂地描述“鯉魚跳龍門”、“金鐘長鳴”這些大自然神工鬼斧雕琢出來的奇觀。但漂流的意義顯然不在這些,通常你會對河岸峭壁上的洞穴感嘆不已,其中不少是鷹巢,或是驚恐于竹筏劃過深潭時的沉寂,老樹藤纏在枝蔓上,吊在半空,蛇類并不多見,但蛙蟲飛鳥的鳴叫不絕于耳,這里有畫眉與山雀。這時候,林中的清涼配上池顯方的描述,意境自現,才明白上清溪名頭的由來,西漢道仙梅福緣何在此地煉丹,并用道教三清境的“上清”來形容這里的原始與飄逸。
黎川,丹霞中的道家
泰寧-黎川-鷹潭-龍虎山
后兩天的行程在江西,龍虎山丹霞早已聞名,在半天時間船游黎川玉湖之后,即趕赴龍虎山,道教正一派在這里已坐陣千年。
泛舟玉湖
在泰寧縣城休息一晚之后,第二天早上從福銀高速直接過境江西到達黎川,這個位于贛東的小縣城,位于武夷山中段西麓,獨特的丹霞地貌有份參與,它的奇山秀水,在日峰鎮張家灣村的玉湖集了大成。
玉湖距縣城約17公里,沿著洪門水庫溯源而上,可以找到這個面積達到4萬畝的內陸平湖,近些年,在當地政府為這里量身打造生態旅游線路之前,早有其他物種盯上了這里,野生鸕鶿。亞熱帶氣候環境與豐富的水產為野生鸕鶿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這里是我國南方野生鸕鶿最大的越冬地。每年冬天,青海湖結冰之時它們遷飛到玉湖鸕鶿巖安家,它是湖中500多個秀氣島嶼之一,巖壁因為鸕鶿的糞便而變成白色,非常有特色,立春之后,這些候鳥又開始北遷。
鸕鶿看重這里的條件很現實,適于生存,但來到此處的游客想要的是丹霞美景。玉湖最有名的環帶形石山群是湖周古老的陸相沉積經累年風化而成,岸邊紅色紅砂巖,在風雨長期的剝蝕下,形成了獨特的丹霞地貌,造型各異,姿態萬千。火車頭、蘑菇、獅子、猿人,只要想像豐富,都能從湖邊的砂巖中找到合適的比喻對象。岸邊的汀線是玉湖的年輪,層層累積的痕跡顯出地質年代的滄桑。
上世紀六十年代,撫州地區在黎川西邊的南城縣修建洪門水庫,黎川上游的流水被欄截,河邊的居民全部搬遷上岸,形成如今面積寬闊的玉湖。登上游船是體驗玉湖風光的最佳選擇。從平靜的湖面蕩開去,行進中還可以觀賞到各種被大自然雕琢成動物形狀的巖石。
論道龍虎山
在玉湖景區用過午飯后,折回黎川縣,經福銀高速轉道濟廣高速到達貴溪龍虎山景區,這是江西省內丹霞地貌的大宗,也是這趟行程的重頭。龍虎山是武夷山脈余脈象山的一支脈,與東南邊的武夷山在地貌上有相似之外,還都締造過諸多傳奇。后者有大紅袍與朱子理學坐鎮,而前者身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是中國道教發祥地。
淵源先從名字說起,龍虎山原名云錦山,東漢中葉,道教正一派創始人張陵,即張天師在此山煉丹,“丹成而龍虎現”,于是改名為龍虎山。有了前人的積淀,張天師的第四代孫張盛將龍虎山視為上等清修之地,華居于此,此后龍虎山便和正一派聯系在一起,“隨了張姓”,張天師后裔六十三代人世襲道統,在這里修身一千八百多年,如今仍在繼續。
位于上清鎮的上清宮是張天師的草堂,據傳第四代天師張盛在此置傳箓壇,逢下元、中元與上元三節日時升壇授箓傳度,唐會昌時,傳箓壇經第二十代天師張諶之手,受武宗賜帑銀,在舊址上建道觀,并賜名“真仙觀”,一百多年后,宋真宗又敕改為上清觀,此后,道觀的建制規模逐漸擴大,在清朝發展成兩宮十二殿二十四院,展示了道教在中國發展的坦蕩星途。直到1930年因由幾個乞丐在宮內的烤火,上清宮與斗姆宮遭受火焚,二十四院也受殃及,諸多殿宇樓閣化為灰燼。再到“文革”時破四舊,上清宮殘存建筑全部毀壞,僅留了一口元代所鑄大鐘及部分碑刻藏在了天師府。
為了挖掘龍虎山的道教內涵,當地管委會推出了“身、心、神”三條游覽路線,結合丹霞景色,在游玩過程中將道教概況、無為自然的核心思想推向大眾,而每兩年一屆的道教文化節包括文藝表演與竹筏漂流等項目,三天的節目安排從十月十八日持續到二十日,是國內惟一以道教文化為主題的盛大旅游節日。
不同于泰寧寨下大峽谷青年期的丹霞地貌,龍虎山的丹霞已經發育到老年期,山塊離散,地形高差已經變得更小,因此在雄奇之外也多了幾分秀氣,攬勝方式無外乎行山筏水,仙水巖景區集中了丹霞景觀,而如果要走清涼的水路,將兩岸丹霞景觀串聯一體的瀘溪河漂流則是非常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