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之際,河洛古語隨著中原移民衣冠南渡,到泉州,被珍藏為“泉腔”。河洛古樂從漢唐的“相和歌”到晉唐的“清商樂”,從隋朝的“康衢戲”到唐代的“梨園樂”,被泉州的官宦士大夫、民間細民悉心呵護成倚“泉腔”譜曲而歌的弦管南音。
當“泉腔”以一種剛健、粗獷的風格,由纖細懸絲操縱的偶人“唱”出時,卻分明能感覺到這古老的聲韻正像巫師一般做法,一種強大的感染力滲透于顰笑之間,釋放出一種叫做“底蘊”的東西。
南音和提線木偶,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也是泉州這個具有深厚古樂淵源的老城聲腔文化的代表。去泉州旅游,不可錯過這流淌于古老街巷間的音聲記憶。
南音——清歌弦管,晉唐本色
南音,是泉州人生命中另一種母語,人們輕聲的喚她“弦管”。當我們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里,到處可見民間自發組織的南音社團。在文廟前的廣場上,在銅佛寺的牌坊下,在古榕樹下,在池中的亭榭中……彈三弦,撥琵琶,拉二弦,吹洞簫,執拍板者居中而歌,南音就像一條溪流在隨意漫溢。可以說南音是泉州人天天離不開的家常便飯,不管在什么角落,泉州的南音都是那么千回百轉,古韻動人,它已經成為泉州最重要的文化體驗。
一千多年來,南音依然保持著自己的聲腔風格,其“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契合了后人對古人悠遠情懷的浪漫想象,當我們的目光穿透歷史來到遠古的漢唐時,卻發現原來我們的古人也不過是在手執牙板、伴著絲竹樂一唱幾嘆地歌詠,這才知道我們擁有的音樂有多么的古老。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被稱為“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追溯南音的歷史,似乎是在回溯中原文化的流傳脈絡:魏晉之際,隨著“衣冠南渡”,中原的清商古樂即已傳入泉州,泉州弦管之盛,女樂家伎已是“弦管鐃拍,出入花柳”;唐歐陽詹稱其在泉州東湖游宴時“求絲桐匏竹以將之”;至五代,泉州更是一派“千家羅綺管弦鳴”的繁華景象;據記載,鄭和在第五次下西洋的時候,在泉州靈山伊斯蘭教圣墓舉行行香儀式時大奏南音,足見南音之盛。說南音為“華夏傳統音樂的活化石”,從其使用的樂器便窺見一二。魏晉出土的陶俑,從魏晉一直到隋唐的壁畫,《韓熙載夜宴圖》這樣的古畫中,所出現的琵琶、尺八、拍板等樂器,都和南音現在所使用的一致。南音樂器中的二弦,至今還保留著歷史上早已佚失的晉代“嵇琴”之制。
除卻樂器上的講究,語言美也是南音的魅力所在。到一個地方,當地方言自是要學上兩句。沒有哪種方式,比在古樂的伴奏下唱出方言更能讓人領略其語言的美感了。南音是以標準的泉州方言古語發音來演唱的,唱詞中很多詞匯保留了古代河洛語的元素,念起唐詩來格外押韻。難怪康熙皇帝聽后大加贊賞,賜封南音演奏者為“御前清客”,并賞黃籮傘。至此以后,南音在正規場合的演奏就更加注重禮儀,南音也被稱為“御前清音”。
提線木偶——牽絲弄巧,形神畢肖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4個小小的木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激越、高亢的鑼鼓聲中,東西南北四大將在絲線的牽引下昂然走上舞臺,舞刀、劈叉、抬腿、耍甲旗……燈光映照下,將軍身上的金甲明光閃爍,手中的兵器熠熠生輝。它們來自中國的福建,泉州。但它們的表演足跡已經遍布世界五大洲的近50個國家和地區。
在泉州,提線木偶被稱為懸絲傀儡,簡稱傀儡。源于漢,興于唐,盛于宋。相傳唐末王審知入閩時,傀儡戲就隨之傳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已脫離了屬于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夠演規模宏大的歷史戲了。舊時,木偶戲還有著“溝通人神”的獨特功能,閩南人逢吉慶盛事,常邀請木偶戲來演出慶賀,也是民眾生、老、病、死等人生禮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故提線木偶戲又稱為“嘉禮戲”。
在提線木偶的古劇《織錦回文》里,女主人公蘇若蘭千里尋夫,獨自跋涉在疊嶂山嶺中的一幕,觀者已經完全忘記眼前只是一尊無生命的木偶。眼前的“女子”細腰欲折,行動時搖曳生風,蹣跚在崎嶇的山路上,“她”或顛、或摔、或走,舉手投足間弱女子孤身行路的艱難和悲苦,內心對夫君的期盼與哀怨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讓人懷疑此刻木偶身上是否真的附著著靈魂。如此生動的身段表演,木偶身上的懸絲是關鍵。
一般的提線木偶通常是每尊5根線至7根線,而泉州的提線木偶每尊最少也有16根線,現在甚至增至每尊30多根線,有時為使表演更為逼真,同時由兩個演員合作操縱一個木偶,一主一輔,配合默契,宛如一人。如此繁雜的絲線,一端栓著木偶,另一端連結的是木偶表演大師代代傳承的手藝。合理的線位布局、嚴謹的線規程序和精妙的操縱技藝,形成了泉州提線木偶戲表演細膩逼真、動作維妙維肖的藝術特色。
TIPS泉州曲藝連連看
?南戲
也稱梨園戲,是用泉州方音搬演戲文的古劇種。它以泉州古“南音”用作唱腔,發源于宋元時期的泉州,距今已有著 800 余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高甲戲
高甲戲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源于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游行。
?打城戲
又名法事戲、和尚戲、道士戲,是在清中葉,從泉州、晉江一帶的僧道法事儀式基礎上演變發展起來的戲曲劇種。
?掌中木偶
泉州的木偶有兩種,除了前面提到的提線木偶,另一個就是掌中木偶(頭像較小,叫“布袋戲”),表現者以手指撥弄,使木偶活動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