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集結令般喚起了廣大吃貨的味蕾,舌尖體走俏,
一時之間,大到一個省份,
小到一個學校食堂,無處不可“舌尖”。
“舌尖”仿似成了一個開源游戲,愛吃的都想摻和一把。
然而說到吃,怎么可以落下旅行呢?
旅行,不僅意味著到產地吃最正宗,更有一重含義:
吃這樣一件最能綜合反映一地風土人情的事情,
本身便是旅行體驗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旅行的快樂,至少對我來說,第一來自吃得好。
不管是為了吃去旅行,
還是在旅行中不期而遇精彩的吃、尷尬的吃,
一部“舌尖上的旅行”,
一網打進旅途中關于吃的那些事兒。
吃貨愛旅行
去年,《舌尖上的中國》的制片人陳曉卿往臺灣旅行之前,發了一條微博:“帶了兩樣東西:臺灣美食指南、江中健胃消食片,臺灣,我來了!”看客莞爾。對于臺灣這樣一個以夜市美食聞名的目的地,這兩樣裝備,實在貼切、實用、必需。陳曉卿是一個公認的“吃貨”,在找吃上,他很有一套。據說他的手機中最多時存有700多條飯館的短信。他是朋友們的人肉大眾好評網,被朋友打趣說,在公安局警犬基地受過訓。除此之外,他還寫美食專欄,筆下的美食小文字里行間流露出讓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工作繁忙的他,真正的旅行的機會并不多。然而出差到處跑,總是免不了。每到一個地方,最重要的攻略便是吃。憑著一張天南海北到處吃的嘴,才有了今天呈現于觀眾面前的《舌尖上的中國》。
從2001年起,許崧踏上了他的美食之旅,至今已經去過了超過15個國家。今年年初,他把這些年在路上吃吃喝喝的經歷集結成書,在編輯的“威逼利誘”下,冠名為《不去吃會死》,副標題是“一頭胖子的美食之旅”。
“我不敢嗑藥,又渴望能時時很高潮,所以自然而然地投向了美食的懷抱。為了吃到腦子里內啡肽‘滋滋’地飆出來,我什么都吃、什么都吃很多,吃飯時的貪婪相有時甚至令旁觀者都覺得振奮。”
這段許崧的自白看起來很有一副“癮”君子的架勢,這不獨是他的經驗,美食對于許多人來說,和旅行一樣,一旦著了魔就停不下來了。偏偏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旅行為那些挑剔、膩煩的嘴又打開了異域美食的另一扇窗,于是出發覓食成了許多吃貨打發生命的好主意。
去異地旅行,每個旅行者不可不讀美食攻略,且總是在出發前就已經確定了必吃的幾樣東西,放下行李后第一事就是直奔某餐館或某酒樓而去,一陣舟車勞頓、時空轉換后,食物不僅安慰了人們的胃,還幫助外地人快速地硬著陸。
旅行和吃就像一對連體雙胞胎一樣,越來越不可分離。許崧為此總結“旅行是為了能吃多點飯,而吃多了也一定要靠旅行才能消化”。
在陌生的地方尋找美食,常會不期然遇到一些意料外的人和事,讓自助游的旅行者消磨了時光,親近了人情,本身就成為一種快樂。要是再能吃到頭腦中預想了很久的味道,這趟旅途就當真是值了回票價,回來之后還可以總結出一些找吃的獨家秘籍。
在吃飯方面,團體出游很難像背包客那樣隨意盡興。一群人亂哄哄地坐在某處大堂內,像等待食堂開飯的小學生,私人定制就不要提了,心里七上八下一片茫然,上來什么吃什么,筷子動得慢了點,桌上的食物轉眼間就都沒了影。有時候到了國外,為了照顧國人挑剔的胃,說不定又折返回中餐館,不要說當地美食,連難吃的地道食物也嘗不到。
沖著美食出發,興至而來,掃興而歸,是旅途中難免的事。根據網上搜索的資料千方百計找到的一些小店,有時期望過高反而不容易留下印象,正是那些不經意中遇到的,在我們的胃和身體都最需要食物時邂逅的食物,才會留下不滅的印象。
水晶月光說旅途之中很多時候食物和當時的情緒氛圍有很大關系,她在堪培拉的最后一晚,饑腸轆轆又寒冷沒有去處的時候,一份牛肉通心粉吃完讓她幸福了好久。正如另一位生于北方長在南方的驢友,最難忘記的是在西塘初秋早上吃下的一份小餛飩。奔波的日子意外地還原了食物最初提供熱量與能量的含義,是日常生活中難以品嘗到的味道。
中國人外出旅游,另有自己的頭痛。但凡是個中國人,只要不是住得太偏遠,吃的經歷不會相差太多,川菜館、粵菜館、東北菜館……遍地開花,足不出戶就已經把大江南北的菜系吃了一小圈,人們在家里有了初體驗之后,再來到當地,常常會發出“沒想到來到這兒,吃到的還不如我在家里某某菜館好”類似的抱怨。
這種龐雜中尋求精致的的吃的環境,也讓我們在吃上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特征,比如胃口雜,接受能力特別強,在外國人看來我們什么都能吃;比如對吃飯要求高,光是把食物煮熟遠遠滿足不了我們。光憑這兩點,每個中國人都可以自稱為吃貨。
在此次專題操作過程中,也再次見識到人們對于“美食家”、“旅行家”這兩個稱謂的不適。許崧覺得一路吃下來,讓他明白了一些道理,破除了以前對所謂“美食家”的迷信。其實,這世上沒有“美食家”這個品種,只有吃飯經驗比別人豐富的人。
行萬里路,吃百家菜,吃的多了,見識的多了,辨識好壞的機會自然也多了,眼界打開,這就是旅行的意義之一。
如何尋找當地美食
●就叫我陳先生
(酒店餐飲從業者)
澳洲的餐飲文化就像是一鍋湯,每個國家的餐飲文化就像這湯里的食材,都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是澳洲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的體現。在我所在的澳大利亞南部城市阿德萊德,其中央市場除了每天有附近的農民供應的新鮮蔬菜外,還有許多家專門供應進口食品的店鋪,其種類的繁多不亞于在該原產國的市場上購買。
●李妙生(媒體人,暫居英國)
英國本身的食物雖然有點怪怪的,但是在倫敦,各種移民帶來的食物還是很吸引人的,東區Brick Lane的周末集市會有各地美食匯集。另外,Harrods百貨公司的甜品有很多備選種類,而且看起來賞心悅目,連我這種不愛吃甜點的人都被深深地吸引了。
●張黎(高校在職人員)
比利時是歐洲人心目中的美食王國。海鮮貝類非常鮮美,這里的啤酒種類據說超過了350種,其中以lambic 及Trappist最著名,在比利時最好的啤酒師是教士,這點讓人感覺非常有趣。另外,比利時的甜品非常有名,以杏仁巧克力為代表。新鮮的小鯡魚是比利時人的最愛,而且還是生吃,我也嘗試了一次。
●孫琴琴(網易旅游博主)
個人感覺土耳其菜和我們國家的菜品有很多相似之處,土耳其人很喜歡西紅柿、茄子、辣椒等食材,烹飪的手法也是運用了炸、燜、燉、腌,加上當地千奇百怪的調料,吃起來似曾相識,又有些小驚艷。特別是茄子的做法更是驚人的一樣,吃到過幾次茄子燉肉這道菜,配上熱騰騰的大米飯,很有中國味道。
看得見風景的餐桌
唇齒間咀嚼著當地的美味佳肴,眼前是流露著異國情調的風景畫卷,一段關于旅行的美好記憶,莫過于這樣美食與美景的雙重體驗。
Paul的心中一直有一個另類的“美食”愿望。63歲的生日這天,他終于如愿以償,來到心中的目的地——南非的克魯格國家公園。在南非面積最大、動物種群最多的這塊保護區的土地上,Paul雖然沒有像海明威那樣來一次頗具雄風的狩獵活動,卻非常幸運地在三天行程里看到了大象、獅子、水牛、斑豹、犀牛這為人津津樂道的克魯格公園“五大獸”,還有令他終生都難以忘懷的Nkuhlu野餐。日落時分,在Sabie河畔的餐桌邊,他開心地吹滅了自己的生日蠟燭。
旅行者常常是這樣,溫帶、寒帶地區的人們對于海島、熱帶草原、亞馬遜雨林有著近乎瘋狂的向往,而身處熱帶的人們則在頭腦中無數次構想雪花的模樣。在芬蘭,除了體驗令人寒到牙齒的芬蘭浴之外,在冰天雪地里吃一餐飯,相信寒冷的空氣會讓熱氣騰騰的美食加分數倍。備受大自然眷顧的芬蘭,33.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有2/3的面積被森林覆蓋,鋪滿松針、落葉的地面就像一張天然的厚實的地毯,墜飾著色彩艷麗的漿果,在一場雪地摩托Safari之后,于小木屋中吃一頓抹在原始木板上的燉牛肉加土豆泥,味道可能并不是最好,但印象絕對深刻。
回到熱帶,與中國時區相近的澳大利亞,在東經131°酒店附近的沙丘上,一個更為精致的野營夢想正在實現。夕陽下,烏魯魯(艾爾斯巖)的景色變幻萬千,紅色的沙漠里,白色穹頂的帆布屋顯得格外醒目。此時,131號桌(Table 131)已經為客人準備好了一切。布置優雅的長桌,三道精心準備的菜肴,餐前的雞尾酒,餐后的星空講解,每個細節都恰到好處。徹底放松,就是現在要做的所有事情。
美景當前的美食,多多少少都包含了飲食之外的心思。對于Mark來說,這次馬爾代夫之行心事重重,他希望七年的愛情長跑可以在這個美麗的海島迎來新的篇章。Ithaa,世界上第一家全玻璃的海底餐廳,是他此次的賭注。這家餐廳僅有6張餐桌,建在印度洋海底5米處的一個珊瑚礁上,在此享受大餐的人們,可以透過270°的玻璃觀賞外面的熱帶魚和珊瑚礁,最令女孩子心動的是玻璃窗外不時出現的白海豚,它也象征著愛情的忠貞。
在意大利南部的波利尼亞諾亞小鎮(Polignano),Grotta Palazzese 酒店中的一家餐廳同樣隱秘,它就建在海拔24米的一個拱形石灰巖溶洞內,宛如一座半島,伸向一望無際的亞得里亞海。洞穴散發著泥土的原始氣息,和深藍色的海洋結為一體,神秘得仿佛能讓人在此遇到自己的另一個靈魂。
很多人為了風景去旅行,有時風景也會走到人們身邊。一個名為“空中餐廳”的活動最早從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開始,現在已經在全世界超過15個國家落戶。“空中餐廳”只有一餐桌,這張餐桌還要被起重機吊起到十幾層高的高空,不恐高的話,最低付上310元美金可以在22個座位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這張餐桌上,品嘗美味恐怕難以成為重點,除了克制恐高癥之外,還要時刻注意不要弄掉餐具,以免砸到下面的路人。
在菲律賓Quezon 省Villa Escudero 的瀑布餐廳里,人們的擔心來自于飛濺的水滴。不過,炎炎夏日中,可能沒有什么比這更讓人舒服了,腳下是沁涼的湖水,正面是疾流的瀑布,身邊的侍者隨時供應著各種異國風情的飯菜,一餐飯就可滿足身體和胃的多重需求。
美國許多電影里,劇中主角童年時都有一個童話般的樹屋,他們將自己的寶貝秘密地藏在樹屋里,甚至還會于午后在這里昏睡上一覺。現在,更為寬敞的Khun Benz樹屋餐廳在Soneva Kiri度假村,幫助人們實現充滿童趣的夢想。餐廳的大小通常可以容納兩個人,上菜時,泰國本地的侍者像人猿泰山一樣,蕩著繩子,上上下下。這樣的樹上就餐,也被視為“魯賓遜”式的體驗。
有人喜歡靜態的壯美風景,也有人喜歡“人在畫中游”的奇妙感受。
1949年,讓·布里埃先生決定在塞納河上建一條巴黎的傳奇“街道”。于是他買下1900年在萬國博覽會上展出的最后一代蒸氣船,并親自設計打造成塞納河上的觀光船。現在公司游輪的數量已經擴充到了14艘,上面特別開設了法國傳統美食餐廳,游客可以一邊欣賞塞納河兩岸的美景一邊品嘗美食,享受法國貴族式的服務。
全球十大美景餐廳
The view hotel內設餐廳 美國,猶他州紀念碑谷地。
窗外的景觀讓人覺得置身火星。
PIERCHIC 沙特阿拉伯,迪拜,碼頭。
從后面觀看阿拉伯塔酒店(杜拜帆船酒店)1000英尺高玻璃帆船。
Chez Manu 阿根廷,位于世界最南端的城市、野性的安第斯山脈。
享受比格爾海峽壯麗的景色以及當地特色法國風味。
Julaymba 澳大利亞,熱帶雨林深處。
食物由土著人烹飪。
Ithaa水下餐廳 馬爾代夫,太平洋海面16英尺以下。
四壁全部用玻璃制成,就餐時可看到艷麗的珊瑚、暗礁及各種海洋生物。
Le Déli-Cieux 法國,巴黎。
在此可以看到由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圣心堂組成的巴黎天際線。
皇后鎮纜車餐廳 新西蘭,皇后鎮。
海拔落差高達八百米,遠眺南阿爾卑斯山的雪景與湖面。
Boucan Restaurant Bar by Hotel Chocolat 圣盧西亞。
斯沙塔內海灘和蘇弗雷火山附近,食物中幾乎全都含有巧克力。
Kuklos旋轉餐廳 瑞士,萊森。
欣賞阿爾卑斯山全景觀。
布查特花園餐廳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布查特花園是北美數一數二的觀光花園。
親手的滋味
親手制作的食物吃起來總有一種不同的香味,而且制作的過程回憶起來充滿了生活的趣意。若是能在異國他鄉借當地食材做一頓美餐,地道的滋味會令人更加滿足,那里的文化風俗、人情世故悄悄地一并融入到食物的味道中來。
法國南部,不只有普羅旺斯連綿不斷的紫色薰衣草花海,還是黑松露的故鄉,當地秉承了法國美食天堂的傳統,有不少以烹調法式料理與品嘗美食為主題的旅行線路。說起美食,凱爾西之旅不可錯過。這里每星期有三次法國大廚的美食料理課程,游客可以學到真正的凱爾西式美食——鵝肝、魚與甜點的做法,另外還可以在當地酒莊親自開一瓶法國紅酒,并了解到松露的發掘故事,參觀鵝肝博物館。
法國的黑松露和意大利的白松露采摘時間從每年的11月開始,持續到來年的3月。松露生長在土壤下面,外表看起來毫無生命跡象,在法國,人們依靠經過特殊訓練的豬來尋找它。凱瑟琳,一頭八個月大的小母豬,冬天未盡,已經幫助老斯蒂芬在在光禿禿的橡樹林里挖到了兩公斤的上等佩里格黑松露。感興趣的話,來到松露產地,委托當地朋友或是旅行機構尋找采摘松露的人,就可以跟隨他們體驗這種奇妙旅程。
略有遺憾的是,即使采摘到松露,也不能免費帶回去。去冰島釣魚要親民得多,釣魚的種類多種多樣,通常每家旅行社至少會提供出海捕魚和水邊飛釣兩種。出發前,工作人員會對游客進行釣魚技能的集中訓練,告知關于海洋與河流的各種知識。冰島一家旅游機構為自己的漁船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Haffari(意為海洋騎士),給旅行增添了冒險的氣氛。這樣的行程非常適合充滿男子氣概的朋友出游,比拼過各自的釣魚技巧之后,直接在海上或是河邊來一次勝利的聚餐。
豪放的北歐風格讓人不禁想起中古之前的海盜歲月,日本的海洋體驗之旅要更為精致一些。日本許多星級豪華酒店提供日本文化之旅,比如東京文華東方酒店的體驗項目之一,就是在全世界最大的海鮮市場筑地魚市學做壽司。兩米多長的金槍魚在眼前被分解成一片一片,再在廚師的指導下將它裹入壽司當中,滋味是什么已經變得不再重要。
去酒莊參觀時,很多人都想親手釀制一瓶葡萄酒,可是從時間上考慮,多半難以實現。其實,灌裝酒瓶雖然簡單同樣很有趣。山東煙臺的張裕酒莊,提供了幾十種葡萄酒免費品嘗,在地下酒窯里,游客可以從各種造型精致的瓶子中選擇一種,親手貼上標簽,裝入袋中。這個過程中,將軟木塞敲入瓶中難倒了不少人,酒窯里時常瓶塞滿天飛。
看過了食物的獲取、生產過程,讓我們回歸到廚房。現在許多酒店在客房里為客人提供了一個小小的廚房,在這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烹制,不過提起來,許多人還是面露難色,在不熟悉的地方動起手來,收拾殘局的時間恐怕要遠遠超過品嘗美食的短暫一瞬。
把事情交給當地的烹調學校,就簡單多了。除了學幾道當地特色菜以外,還可以學會一些收拾廚房、餐具的小妙招。只有那些真正美食當道的國家,才能找到以接待觀光客為主的、成規模的烹調學校。比如泰國、日本和法國。
號稱泰式料理第一品牌的藍象泰王宮廷餐廳,有最傳統地道的泰國美食。2002年,藍象餐廳成立廚藝學校,成為學做泰國菜的頭號招牌,每年有來自世界各國數千名游客,還有一千多名回流來上高級班。通常老師每次先做好四道菜,學徒品嘗過后,再親自動手。在食材方面,學校特別提供了藍象出口的紅咖喱。食譜一般來說不會太繁雜,像酸辣湯、紅咖喱鴨肉、泰式炒河粉、涼拌木瓜絲,就是一次典型的教程菜譜。
在日本,大阪的料理學院和東京的服部料理學院非常有名。服部料理學院由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傳統烹飪家服部七郎的后裔于1885年始創。服部七郎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一位武士,公元1559年在今川義元的山谷戰役中,以烹制送別武士離家出征的飯菜而著稱。
會在旅途當中親手制作美味的人,幾乎都是無一例外的純吃貨。他們勤快得如同唐僧一樣,將家鄉的美食告訴給當地人,又從目的地帶回卷卷食譜。下廚房網站就是由這樣一群勤于口敏于行的人一手經營起來的。美食雜志編輯、海外留學生、自由撰稿人,或是單純喜愛食物的職業上班族,他們統統走入廚房,提倡在家烹飪、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這里的家遍布世界各地,食物也沾染上了美食作家韓良憶所說的“居游”的味道。當我們瀏覽網頁上一張張異域風情的食物圖片時,也許他們正在猛放辣子,做一碗蘭州口味的思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