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程路線:廈門-15號國道-六鰲半島-東山島-饒平-南澳島
單程里程:380Km
即便只是翻開漢語詞典中對海島最普通的解釋,“被海水環繞的小片陸地”,它都能引起無數遐想,一切象征美好生活的意象似乎都在那里,碧海藍天,海風短褲,島國寡民,無憂無慮,緊接著,一連串熟悉的地名接力而上,巴厘、塞舌爾、大溪地——這些地方,這次都去不了。某種意義上講,盛夏是為海島攏聚生氣的專屬季節,而在福建與廣東曲折的海岸線外,其實也有不少海島,正等著自駕族開車上去,變身島民去玩海。
六鰲半島,風車陣下藏古城
還是援引一個早已用過的比喻來形容六鰲半島,從六鰲半島開始往西南方向算上古雷半島與東山島,三個似乎是從大陸伸向臺灣海峽的“觸角”,極像南方漁民掛曬在海邊的三條海帶,成為福建地圖上南部沿海的獨特景觀。
不過,外形相似,三者的命運卻不盡相同,比起東山島的成熟開發,古雷半島向化工產業的轉向,如今看起來仍保留不少原始漁村面貌的六鰲半島,在生態上擁有更為強勁的號召力。近些年,發生在這里的一次最大規模的動工,是2005年建起了福建最大的風力發電場。
從廈門出發,到達六鰲只需一個多小時,在523縣道上經過龍美村后繼續往南走,即有陣陣咸味撲進車里,此時,往東側海岸望去,成排的巨大風力發電機只能見到白色掠影,塔筒外的葉輪正迎風轉動,和周遭擁擠的閩南舊式房屋連起來看,實在是一個很奇怪的組合。
為了避免因為其他物體的存在而減緩風勢,最大限度地利用東南季風帶來的能量,風車陣統一建在了半島的東海岸,直面臺灣海峽,在10公里長的大澳灣平緩的沙灘上,退居在沙灘與土地交界處的風力發電機很像成排的白衣斗士,如果堂吉訶德的故事腳本發生在這里,完全可以向它們發起新一輪的挑戰。
看上六鰲海邊巨大風能的不只是風車陣,周邊地區的風箏沖浪愛好者,也漸漸開始涉足這里的沙灘,將人類對風的利用盡可能地最大化。盡管還并不是福建最理想的風箏沖浪場地,但六鰲的大風大浪與較為清澈的海水足以讓它成為絕佳的輔選項,在天氣好的夏日里,那些掛上風箏滑向水浪的人影,讓小小的六鰲多了幾分極限探險的味道。
而位于半島末端西側的古城,則幽幽然還原了島民生活中原本安靜的一面。六鰲古城建在青山半山腰,四周開闊空曠,與漳浦東邊的鎮海衛一樣,都是明朝洪武年間江夏侯周德興奉朱元璋之令,為抵御越海入侵的沿海倭寇而建。從鎮政府往西步行大約十來分鐘,再踏上一條青石鋪成的臺階,就能到古城入口。從入口處往兩邊延伸的古城墻高度約為5米,全部用長條石砌筑,繞山腰一周。行走其間時,稍微注意一下,這里還有非常多盤根于石塊上的巨大古榕,據說分布的密集程度也是全省最大。作為舊時的海防重地,這里自然也留下不少刀光血影的陳年舊事。當年戚繼光曾率兵追擊殘留倭寇到漳浦,留下一個營的軍隊在這里駐扎,稱為“浙兵營”,再后來,明朝天啟年間的守城衛士取下幾十個來犯荷蘭軍的人頭……
順著城墻走勢,在上山的一路上還能見到許多明代建筑風格的老石屋,常年經歷風雨的侵蝕,門面都不堪再睹,已是破敗的景象,而由于飲水困難,幾年前住在這里的當地人都已遷居到山下,讓這里成為一個無人城,更添清冷。然而,不管怎么說,在動輒拆遷毀壞的今天,六鰲對古城的保護,還是值得稱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