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山島出發,上沈海高速,過饒平縣城后轉到324號國道,繼續行駛約8公里,左轉進入金鴻公路直行,接下來的陸地被即將入海的韓江及其支流給切成瓣形,走過幾座跨河大橋之后,到達澄海壩頭鎮,進入萊蕪路,直行到萊蕪渡口,真正意義上的開車上島,就將在這個渡口完成。萊蕪渡口與南澳島西端的長山尾碼頭相隔一片近9公里的海域,汽車開進滾裝輪,十多分鐘后就能登上南澳島。
南澳島是廣東省惟一的一個海島縣,作為陸地離島,它的主島面積相比廈門只是略小,周圍還零星分布著三十多個小島嶼。與廈門一樣,為了充分展示自己海島城市的景觀優勢,南澳島在島周沿海修建了長達68公里的環島路,將碧海藍天、金沙綠島以完全無遮掩的方式大方呈現給沿海驅車兜風者之外,其實這條路還另有用心,島上的大多數生態景點與文物古跡,都被這條干道像串珠一樣給串起來了。
從長山尾碼頭沿著南澳島逆時針方向前行,濱海路還只是在樹林間游走,右邊是南海,左邊是山林,極少碰到民居,也沒有成片的沙灘值得駐足,礁石、白浪,往岸邊運送一陣一陣的海風,南澳島的原始生態,大概就在此間。不過,南澳顯然不只是這樣的寡淡乏味,重頭戲都在葫蘆形島嶼的后半座上。
比如赤石灣東部的宋井。從澳前村東邊的臨海公路穿過擁擠的漁民屋,前方避風港內傳來刺鼻的海腥味,從一個雙層的八角亭處走下去,被石欄桿圍起來的宋井就在一塊平地之中,是為“馬井”,井水供古時帝王身邊的隨從人員與士兵飲用。相傳,南宋末年,被元軍逼至南澳島的趙昰皇帝,在張世杰與陸秀夫等人的保護下避居在澳前村一帶,為了解決飲水問題,他們在海邊挖了三口井,一為龍井,專供皇帝飲用;一為虎井,供大臣飲用;還有一口即是現在得見的馬井。級別較高的龍井與虎井已經被沙子與海潮淹沒,尋跡無蹤。而真正讓人驚奇的,是這三口開鑿在巖石上的井,因為正對泉眼,有不斷涌出的甘甜泉水,全無海水的苦澀。
如果沒有人提醒,大概沒人會意識到這口井的皇室規格,然而這個到底是真是假,卻耐人捉摸,畢竟,關于南澳島的各種舊時傳說,還有很多。
南宋趙昰皇帝病死后,其親弟弟趙昺即位,行宮太子樓位于宋井東北面約千米處,坊間傳言這里藏有南宋皇室未能帶走的大批金銀珠寶;南澳深澳鎮西北面的吳平寨,明朝時勾結倭寇在海邊也藏了18壇金銀;而太子樓附近叫聲奇特的“南澳野蛙”據說也是因蒙受趙昺不殺之恩,用低音量的“噫”聲來回報趙昺,以防吵到他……
如何將南澳這個海上孤島描述得神秘莫測,當地人可謂煞費苦心,考究派如果對這樣的八卦故事不感興趣,島上最東邊的青澳灣,美麗的海島風景不會讓人失望。
青澳灣目前是南澳最力推的景區,彎月狀的平緩沙灘長2.4公里,往海洋方向前行150米遠的水深都不超過1.2米,而沙灘盡頭處的兩邊岬角呈半封閉狀環抱海面,對于那些不自信于游泳的人而言,輔加清澈無污染的水質,這里簡直就是一個天堂一般的存在。因為風浪可不受阻礙地涌入,青澳灣還是諸多海上活動如帆板、摩托艇以及風箏沖浪等項目的絕佳體驗地。
與閩南東山島一樣,擁有諸多港灣與小島嶼的南澳島,也一直在全力塑造自己的海產養殖品牌。根據當地得來的資料,五股不同屬性的水系,即周年多高溫低鹽的粵東排淡水、低溫低鹽的閩浙沿岸水、高溫高鹽的臺灣暖流西支水、高溫高鹽的南海表層水以及低溫高鹽的南海低層水在南澳附近交匯,為其周邊海域帶來豐富的浮游生物與營養物質,極利于漁業發展。
目前,島東北深澳鎮獵嶼灣內水域寬闊,風平浪靜,經過多年開發,已成為島上條件最為優越的天然海產養殖廠,有“海上漁村”的美稱。從岸上望去,大小統一的養殖網箱鋪滿大片海面,大規模作業的環境下養殖的都是石斑魚、真鯛、鮸形黃姑魚、平鯛、卵形鯧鲹等十多個品種的魚類以及鮑魚、紫菜、對蝦、貝類等海產。為了擴大銷售渠道,當地政府與漁業協會也是竭盡全力,已將訂單下到了港澳、臺灣,甚至漁產品海量豐富的日本。
除了這類養殖的海產,南澳還以盛產海膽而知名,據說當地人有“無錢買雞蛋,餐餐食海膽”的說法,如果真是這樣,恐怕吃貨們要重新定義金錢的幸福涵義了。南澳海膽鮮嫩無比,金黃色的肉質細滑,在烹飪方式上既可以蒸蛋,也可以撈飯。至于食肆,海上漁村的漁家樂,租一條交通船直接在漁排上吃剛剛打撈的海鮮,是最“南澳式”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