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浦不要忘記還有一個趙家堡要去看看,為什么?因為那是南宋末年皇族閩沖郡王趙若和(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十世孫)流亡避難隱居的一個古城堡,那些在古堡里滿地玩耍的頑童都是“皇子皇孫”啊。
很少有人知道,在宋史的最后歲月里,面對元軍的鐵騎,南宋小朝廷從福州一路向南逃竄,大將張世杰帶領十六艘船只奪港而出。但是這些船只很快又被風浪淹沒了。當時幾乎沒人知道,在這十六艘被“淹沒”的船中,其實有四艘終于逃了出來。船上載著年僅十三歲的閩沖郡王趙若和以及侍臣許達甫、黃材等。在逃出元軍包圍和風浪之后,順著海流向北漂泊,希望能回到他的封地福州,再圖恢復。但在廈門的浯嶼一帶再遇臺風襲擊,他們只好解散隨從,趁夜色棄船上岸潛入太武山下。直到元軍不再搜捕南宋宗室,他們才到漳浦縣的佛壇鎮隱姓埋名,改姓黃(取“黃”“皇”諧音)居住下來。
歲月匆匆,一轉眼元朝統治也結束了,在明朝洪武18年經朱元璋恩準,這些宋皇室的后裔才公開恢復了趙姓。明萬歷二十年,趙若和的第九代孫當了大官的趙范在退休還鄉后,覺得佛曇地處沿海地區,雖有大型土堡梅月樓,但常受海盜侵擾,極不安全。加上當地楊氏家族的忌恨,經常尋事挑釁,便決定把家遷入內地。他選中了漳浦縣湖西盆地東南側,依傍著丹灶山而發育起來的碩高山。這里的青山環抱,遠避海盜侵害和城市的紛華,田土肥沃,樹木繁茂,可以養老課子,可以聚族蓄眾。
趙范先造了“完璧樓”再筑城墻及城中府第。他的兒子趙義繼承父志又建造了外城,并在城中建造了大片園林、廟宇和房舍。趙義病逝于明崇禎十三年(1639年)。此后這座占地173畝,外城全長1082米,內墻長220米的古堡幾乎沒有再作過重大的修建。
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雨,趙家堡所幸的是雖在文化大革命后期遭到了局部的破壞,但還是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下了一座原汁原味的明代古城堡。面對這座古老的城堡,大宋王朝興盛衰亡的歷史畫面不斷從眼前閃過,不禁讓人感慨萬端。
遺夢飄落碩高山,對趙范、趙義父子來說趙家堡不只是一個安身立命的窩,它更是一個皇室后裔世世代代割舍不下的夢。趙氏皇室有的支系已經被元軍斬盡殺絕;有的支系已在苦難的歲月中飄散湮沒,而自己是幸存的一支。趙家堡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極具個性的古建筑,便是至今生活在那里的皇族后裔。據說一個皇室后裔聚族而居長達四百多年,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能做到這一點,趙范、趙義父子功不可沒。在物質上他們營建了一個能讓子孫后代長期安居樂業的生存環境;在精神上他們激勵了子孫后代不忘先祖的偉業和經歷的屈辱,力求上進、建功立業。甚至希望趙氏子孫有一天能夠重新主宰天下。
趙氏家族一直保留有完整的族譜,在族譜中有一頁是趙若和記述自己隨皇上逃難,被元兵追殺的文字。若干年后已是明代官員的趙范,翻閱到這里無法抑制感情的波濤,用飽含血淚的筆墨在族譜空白處寫道:“為子孫者讀此篇而不痛哭流涕非人也!”趙家人每年過元宵節都要舉行“丁棹”儀式,在這一年里結婚的、生子的都到祠堂來請客,全村16歲以上的男人都要來“吃丁棹”。可不要小看這每年一頓飯的凝聚力,它時時在提醒你是趙氏的后代,趙氏每增添一個人丁都關系到家族的興旺!
趙家堡里的趙氏人等每年正月還要舉行“考龜”活動,在場子里樹起靶子,讓趙氏子孫們參加射擊比賽。用火槍射靶,奪得前三名可獲獎。獎品是讓人意想不到的“龜”——用糯米粉蒸出來的既好吃又形神畢肖的龜形糕。誰能把最大的三十來斤巨大的糯米龜扛回家就能引來許多羨慕的目光,是件非常榮耀的事情。村里的老人說,這是鼓勵趙家后代不僅要學文也要習武,鼓勵子孫通過各種途徑建功立業。至于為什么要用糯米龜作獎品卻誰也說不清楚。想來“龜”與“歸”諧音,是不是當初設獎的人期望子孫好好習武將來有一天能夠回歸北方,回歸汴京?
游玩趙家堡,最好的選擇就是先沿著城墻上的跑馬道轉一圈,從整體上了解趙家堡的情形,下得城墻以后,可以從外圍逐漸向核心部位游覽,一路尋去,宋城規制可以一覽。有資料說,趙家堡的建設風格是模仿南宋都城汴京的樣式建造的,是個“小汴京”。可是汴京是個什么樣?今人也無從可循了。因為趙家堡在閩南,閩南的生活習俗和特征漸漸影響到堡內,皇家風格也漸漸地平民化了。只是那石構的小橋和那一汪池水的園林舊制,還有時不時撞進眼簾的巨大石碑讓人們驚艷,讓人們去想象南宋那奢華的歲月。完璧樓是趙家堡的中心建筑,游玩的最后是要登上樓頂從高處去巡視城堡的全貌的,隔著木制的窗柵,看趙家子孫的遺落家園,就像西邊墜落的夕陽,美麗而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