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街在日據(jù)時代為臺北帝大(今臺灣大學)教授的宿舍群,早期溫州街整條街都是烏瓦木造的日式建筑,庭院中總有一棵大樹挺立在石墻旁,這幾乎就是日式建筑的“標準配備”。現(xiàn)在溫州街的日式建筑幾乎都拆掉改建成為大樓住宅,只剩寥寥數(shù)棟寂靜地夾在高樓華宇中,所幸溫州街濃蔭處處,花木扶疏,綠意依舊盎然,街巷仍然清幽,學術氣息始終濃厚。
溫州街被辛亥路切割成兩個區(qū)段,北邊這一段有著老房子、老樹,滿街綠意和民宅庭院里、窗臺上繽紛鮮艷的植栽花卉,茂盛得爭先恐后地探出墻外、冒出窗外來供路人欣賞,散步其間令人心曠神怡。南邊這一段從辛亥路筆直通到羅斯福路,小街上和兩旁巷弄間有著眾多的人文咖啡館一家接著一家開著,好不熱鬧,但是在熱鬧中又不顯得喧囂,反而透露著安靜、悠閑的輕松氣氛。許多學生在這里聊天、看書消磨課余時光,還有更多的文藝青年在這兒選定一家調性對胃的咖啡館坐下來靜靜上網(wǎng)或和朋友談天說地。
這里的咖啡館各自擁有不同的風情,有破舊老房子改裝而成的慵懶咖啡小館;有專攻嗜咖啡者,強調產(chǎn)地、質量的咖啡專賣廳;有充滿田園歐風的咖啡屋;更有以藝術品取勝、結合展覽與咖啡的簡潔咖啡館。更有不少小巧的餐店,販賣一些特色小食,店雖小,卻都人氣滿滿,三三兩兩的學生站在小店外邊等候餐食邊聊天的活力景象倒也是一種動人。
【波黑米亞咖啡食堂】
VS
【路上撿到一只貓】
這兩家咖啡館位于溫州街48巷口,兩家同構性頗高的咖啡館面對面開著,各自有其擁護者。波黑米亞正如其名稱的來源,普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中,一群詩人、音樂家都混在一個地方生活,發(fā)表作品,談戀愛或是大發(fā)議論一樣,也常有作家、藝術家、音樂家聚會。這里全天供餐,假日還提供早午餐,也不辱其標榜的“食堂”二字。書架上滿滿都是客人捐贈的書籍,仔細看還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絕版書,想要安靜地讀書或者回味以前曾經(jīng)看過后來再也找不到的書,不妨來這里尋寶。
“路上撿到一只貓”,猜也猜得著,老板一定曾經(jīng)撿過一只貓。不錯,這就是店名的來源,那只貓現(xiàn)在可是這里的鎮(zhèn)店之寶,不時圍著客人的腳打轉。這里的裝潢設計都是老板親自動手打造的,為了節(jié)省成本,也為環(huán)保和營造宛如家中放松的環(huán)境,店中的餐桌椅和擺放用品幾乎都是中古二手品。店內擺設看來很隨興,有一般座位區(qū)、有沙發(fā)區(qū)、吧臺區(qū),每張桌子上都有插座跟臺燈,方便客人閱讀,這是個可以當做家以外的看書放松延伸空間,也可以是一個歇腳處。就有個老外常客,每天都來這里上網(wǎng)工作,而且一坐就是一整天,從早到晚,至今仍然。
【OKEY DOKEY
Gallery Café】
這是一家風格獨樹一幟的咖啡廳,OD(Okey Dokey)與其說是咖啡廳不如說它是附設咖啡的展覽空間更為切適,老板當初的構想也是朝藝文空間的方向規(guī)劃。店主鄒小姐是專業(yè)的策展人和藝術經(jīng)紀人,經(jīng)手過無數(shù)的藝術家作品,也收藏不少藝術品,在這咖啡廳內墻上掛的畫,空間中擺放的可都是不折不扣、價值不斐的藝術真品,皆來自鄒小姐自己的私人收藏。
鄒小姐將她的咖啡廳定位為具有美術館氣氛的咖啡館,是個結合咖啡餐飲和活動展覽的空間。這里的場地可以租借給藝文團體辦活動,而鄒小姐也會不定期舉辦藝文相關展覽和活動;在這里,消費者可以慢慢品嘗咖啡的濃郁和藝術之美。同時,這空間展覽的藝術品每三個月會定期換一次,這次來探訪剛巧都是展示日本人氣插畫藝術家村上龍、川島秀明的作品。
【W(wǎng)e Love Cookies】
這是一家美國人TJ開的手工餅干、杯子蛋糕小店,店面小小的,老板卻是大大的熱情好客,特別喜歡跟客人、學生聊天。多才多藝的TJ除了會烘焙餅干、蛋糕外,還會木工,店里面從地板到桌椅的木工都是自己動手DIY的。
TJ的中文說的很流利,也能寫中文字,店里面沒有名片,如果客人需要老板或店員就會親自手寫一張送給客人,而且TJ還規(guī)定店員名片都一定要手寫、手繪的,所以每個人拿到的名片不一定都會一樣。他們的餅干蛋糕也和名片一樣精彩,口味雖然不算多,但是完全沒有人工添加物,口感地道濃郁。【紫藤廬】
因庭院三棵老紫藤蔓生成屋檐而命名為“紫藤廬”,已經(jīng)邁入第三十年的紫藤廬,既是文化沙龍也是古跡。這是一家茶館,也是第一處臺北市以人文歷史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為特色而認定的“活古跡”:“其為臺灣民主運動、反對運動及自由學者的聚會場所,所散發(fā)出來的人文氣息,具有教育、文化、政治等功能及特色,并強烈展現(xiàn)市民生活文化意義,具有保存價值。”
1945年以前,紫藤廬老宅為日據(jù)時期臺灣總督府的高等官舍。1950年代后為周德偉教授的公家宿舍。周德偉先生為知名經(jīng)濟學者,一心為臺灣引介西方自由主義思潮,五十年代紫藤廬老宅就已是以臺大為中心的自由主義學者的聚會場所,張佛泉、殷海光、夏道平、徐道鄰以及李敖、陳鼓應等常在此聚會清談。他們批評時政,抨擊蔣氏獨裁作風,以盡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為己任。1975年周德偉教授退休赴美后,由周德偉的么子周渝接管老宅。當時正值臺灣民主運動的萌芽期,由于周渝曾參與“美麗島運動”,一些初嘗挫敗感的失意人士紛紛在此落腳聚集,紫藤廬成為日后陳文茜筆下“反對運動記憶里最美麗的堡壘”,也成了林濁水回憶里“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這個時期的紫藤廬是七十年代文化能量匯聚的中心,是許多文化人記憶里的溫暖的家。來紫藤廬喝茶歇腳,兼閱讀這里所見證過的民主震蕩和政局轉移,感受這棟老房子所散發(fā)出來的風雨中的寧靜氣息,不管外界怎么變遷,這里是善變的城市中始終不變的社會風景。
特別推薦
【殷海光故居瑠公圳】
位于溫州街十八巷十六弄底的前臺大教授殷海光的故居,建于1945年。殷海光先生從1956年住進這棟宿舍,一直到1969年過世為止,在此居住長達十三年。殷先生過世后,后續(xù)仍有人進住維護,因此屋況保存良好。臺北市政府于2003年5月正式指定此故居為市定古跡,內保存了殷海光先生重要的文化資產(chǎn)。殷海光故居可說是溫州街保存最完整的日式建筑,也經(jīng)過相關單位的整修,如今的故居不但可以體驗日式建筑的美,也能想象當初住在這棟宅邸是何等生活光景。
而在溫州街南段的街頭一條小巷拐進去馬上就可以看到一小段綠意盎然,整理清爽的溝渠,這就是昔日瑠公圳的遺跡。別小看現(xiàn)在這條看似小水溝的圳,它可是有著260年的歷史。清乾隆時,有一位名為陳錫瑠的先民從景美引新店溪水開渠灌溉,這條大溝渠一路通到現(xiàn)今臺大附近。早期瑠公圳還沒地下化時,沿著新生南路兩旁的圳渠兩岸垂柳搖曳生姿特別有味道,后來因應都市開發(fā)需求,整個圳渠都覆蓋在地底下,只留下現(xiàn)在在溫州街45巷的這條小溝渠見證臺北的變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