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在八一鎮小學實施已近七年了,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本人深感教師角色的轉換、學生家庭文化與學校文化之間的關系等在實踐中應受到重視。
一、教師角色的轉換
目前學校正經歷著由傳統課程邁向新課程的過渡階段。正如列寧所說:決定課程方向的是教師。能否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直接關系到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進行。
1.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
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切以教師為主。一堂課全是教師說,學生聽。有的學生一節課連一句話都沒有說過,學生根本就不可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因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來主持課堂,作為教師,就應通過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主控課堂。
2.在課外活動中的角色
傳統教學中教師只要完成課堂教學即可,根本不需要再去管理別的事。放學之后,除了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全部是與家長及朋友一起度過的,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都有家長督促或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就缺少這一方面的關照,所以教師就成了他們的“父母”、“朋友”。人是感情動物,孩子們因此而對教師的感情油然而生。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教師就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他們去輔導,這時拋開了課堂上的師生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朋友關系,這種關系有助于師生的溝通,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譬如,老師和同學們坐在一塊空地上共同探討學習、未來及理想,這時孩子就會把你當成朋友對你暢所欲言,你也可借此機會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可以做到因人而異。
二、學生家庭文化與學校文化之間的關系
作為寄宿制學校的八一鎮小學,生源全是農牧民子女,全校的學生幾乎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平常很少接觸到漢語,在上學之前使用的全是母語。家長的文化水平較低,甚至有的家庭成員全是文盲。由于學生家庭背景是多樣的,不同的家庭背景就有不同的教育觀念。孩子們在接受學校教育時就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有的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有的則喪失信心。而新課改要求學生要自主學習,在這樣的環境下,自主學習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就要求學校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條件。
1.學校應選擇一套適合本校的教材
選擇一套適合民族地區鄉村學校的教材是很重要的,學校現行的是人教版教材,由于缺乏語言上的溝通,學生學得很累,教師教得也很累。學生很容易對學習產生反感的情緒,教師根本就沒辦法去體現自己的合作者、組織者、參與者的角色,只能一字一句地教授,轉變角色只能是走形式、擺樣子,課堂上只是比傳統教學課堂多一些鼓掌聲和喝彩聲而已。再說國家統一的教材不可能照顧到全國的地方性差異和學生的差異性,自己學校又缺乏自制校本課程的能力。因此選擇一套最適合本校的教材,可克服學生因家庭文化所造成的困難,有利于新課改的實施和學生成績的提高。
2.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
寄宿制學校學生最大的特點是獨立性強,但是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認知能力較弱,缺少家長的督促和監管。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的生活制度、校園文化、師生之間的關系等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學校應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積極向上的學校環境,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良好的發展,塑造個性化的校園文化氛圍。
新課程改革在鄉鎮學校實施起來確實有很多困難,但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應勇于向困難挑戰,銳意創新,將新課程改革進行到底。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林芝縣八一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