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練習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和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數學作業這一基本活動。
關鍵詞:低段;課堂練習;策略
當今的小學數學練習還存在著比較多的問題。其一,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提倡“精講多練、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還存在著多、繁、雜的現象,練習題的安排常常是機械重復的偏多,甚至有些教師認為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熟能生巧的過程,布置大量的練習剝奪了學生休息和玩耍的時間。其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分注重書面練習,而忽視了動手練習和實踐操作。特別是在課外作業上,很多老師無非就是把學校下發的同步練與作業本完成好,而同步練與作業本有許多地方是重復的,作業的內容、形式單調。作業內容總離不開口算、同步練等,學生疲于應付毫無探索情趣,失去了新鮮感。其三,很多教師對數學練習存在著比較保守和片面的認識,過于強調思維路線與教師的高度一致性,課堂練習也是封閉的,練習題大多是一些條件明確、思路單一、結論確定的封閉性習題,這樣的練習使學生缺少個性化的思考,久而久之只會使學生養成思維的惰性和依賴性,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筆者對隨堂作業設計的理解是:我們要優化課堂結構,優化課堂作業的設計,并處理好課堂作業呈現的時機,留足課堂作業的時間,達到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目的。課堂教學練習設計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練習的趣味性
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生才能產生較強的自信心和表現欲望,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教師根據學生喜新、好奇、好強、好勝等特點,設計生動活潑、靈活多變的練習,在注重實效的同時,對練習的層次、方式科學安排,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發展數學興趣。設計練習時要考慮到兒童的心理特點,從新的練習形式、新的題型、新的要求出發,避免陳舊、呆板、單調重復的練習模式,保持練習的形式新穎,生動有趣。讓學生做練習的主人,設計改錯題;讓學生當醫生,設計判斷題;讓學生當法官,設計操作實驗題,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參與練習。也可以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練習,如運用猜謎語、講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各類小競賽等。這種游戲性、趣味性、競賽性的練習,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做練習的興趣,又能取得滿意的練習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練習,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
二、練習的對比性
學生在學習表面相似的內容時,容易彼此混淆,要通過題目對比練習,培養分化的能力。如教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中設計如下的練習:
1.對比練習
3+2= 4+5= 6—4=
30+20= 40+50= 60—40=
2.連加連減的對比練習
2+3+4= 9—4—3=
20+30+40= 90—40—30=
這些練習,每個題都有它獨特的功能,可以讓學生在這些形式多樣的練習中提高口算能力。
三、練習的開放性
開放性練習是指那些不完備、結論不確定的數學問題。在設計練習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有助于學生視野廣闊、見解獨特,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及求異性。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運用開放性的練習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學會篩選、學會思考、學會整合。
1.條件有余,探究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根據一定的情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這就要求學生能從數學的角度看問題。為了實現數學生活化,在新教材里出現了很多的情景圖,一個很簡單的應用問題,教材常常以大幅的圖景來展現,圖上還出現很多對話框。很多信息都是多余的,這就形成了干擾因素。由學生選擇其中最簡捷、有用的信息作答,可防止學生濫用題目條件,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提高他們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2.條件不足,凸顯個性
創設條件不充分的題目,讓學生合理地補充,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可以使學生熟悉數量之間的關系,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綜合”與“分析”的能力。
如“哥哥今年15歲,__________,哥哥比小明大幾歲?”題目出示后,學生馬上意識到條件不夠,于是老師啟發學生:“看誰補充的條件又多又新?”
學生意識到要求哥哥比小明大幾歲,必須要補充小明的年齡,便紛紛補充條件來解決問題。這種補充條件的練習,使每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的探究活動中,真正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理念。
3.開放到集中相結合
如在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的整理和復習中,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你能說出差是6的算式嗎?你能說出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表中差是8的算式嗎?你還能說出一組差是幾的退位減法?在這個練習中,教師請學生先找出差是6、8的算式,(下轉第184版)(上接第183版)順應學生的思考特點,因勢利導,使整個練習過程由開放、發散(不限制得數是6的減法算式范圍)到集中、略有收斂(把得數是8的減法算式限定在20以內退位減法范圍內)。然后再略加開放、發散,老師提問,“你還能說出一組差是幾的退位減法”,充分發揮了這道習題的功能,同時也使得斜行的規律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綜上所述,由于數學課堂練習設計在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在設計開放的對比變式練習時,常常做些“超鏈接”讓學生對比,主動尋求知識之間潛在的“連結”,使學生把知識連點成線成面成網。通過設計對比變式練習引導學生抓聯系,辨差異,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結構,深入反思,從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反思習慣,提高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 浙江省余杭區五常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