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是新課改背景下的新型教育理念,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以生命為本。小學科學課教學應積極嘗試生本教育,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科學學習熱情,培養探究創新精神,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一、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科學學習的熱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創設生動、有趣、富有探究性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科學學習的熱情。
1.充分利用科學前概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科學學習的熱情
科學前概念,是指學生在學習科學概念前,在原先的學習、生活中,對各種自然現象和過程在頭腦中反復建構所形成的但不一定科學的概念。小學科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科學前概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科學學習的熱情。如,教學《植物的種子》一課時,可充分利用學生的科學前概念創設情境:“同學們帶來了鳳仙花的種子,這節課我們就以它為例,探究植物種子的奧秘。”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被調動起來,通過接下來的分組實驗,不僅很快發現了植物種子的奧秘,同時還激發了學生科學學習的熱情。
2.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科學學習的熱情
生本理念下的科學教學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科學學習的熱情,使學生認識到要學有用的科學,學身邊的科學。如教科版四年級《天氣》單元、《食物》單元,以及《我們的身體》單元的教學內容,就可以從學生生活中都有的,最熟悉的方面入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寬松、自由的學習氣氛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讓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3.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科學學習的熱情
新課程提倡教學中要應用現代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將集形、聲、光為一體的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使課堂上靜止的圖形變為動態的圖像,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器官,從而激發學生科學學習的熱情。
二、重視引導學生科學探究、創新與實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使他們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1.營造“探究”氛圍,喚醒“探究”需求
小學生探究性學習需要良好的環境。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探究性氛圍,喚醒他們的“探究”需求。如教學《磁鐵能吸哪些物體》一課時,學生特別興奮,同學們拿著我發給他們的磁鐵和他們自己搜集的各種形狀的磁鐵,把自己準備的和教室里的各種材料構成的物體統統吸了一遍,得出了“磁鐵只吸鐵或含鐵的物體”這一結論。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培養創新精神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問題的提出是科學探究的開始,也是學生探究興趣的所在。在教學“大氣壓”內容時,可先做個實驗,將一只剝殼的熟雞蛋置于瓶口上,雞蛋不會掉入瓶中。將浸有酒精的棉花放入廣口玻璃瓶內,點燃棉花,稍后將雞蛋放在瓶口,雞蛋會慢慢“擠”入瓶內,此時提出問題,是什么力量把雞蛋“弄”進瓶中的呢?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三、樹立開放的教學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自主創新的精神
作為科學課程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充分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教育資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于廣闊的背景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如當學生通過植物動物單元的學習,對動物、植物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掌握了對動植物的觀察方法時,適時鼓勵學生利用雙休日去大自然走走,觀察研究大自然中的其他動植物,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科學、用科學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科學探究、自主創新的精神。
(作者單位 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南關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