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建構”的過程,也是他自己成為學習主人的過程。而在學習中主動“建構”知識,必須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來支持,它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是加速學生獲得成功的“催化劑”,并可使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迸發出生命活力。因此,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充滿動力,應該加強學習動機的培養。
一、在培養學生學習動機的過程中應注意三方面的內容
1.滿足需要
人的需要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自然需要,包括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等。這種需要得到滿足,便不再感到需要。第二類需要為成長需要,包括認知、審美、自我實現需要,是一種不斷滿足、豐富的需要。以上需要只要得到適當的滿足,學生就會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
2.內部動機作用為主,外部動機作用為輔
根據動機的動力來源,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數學教學的主要職責之一是要讓學生對獲取數學知識本身發生興趣,而不是讓他們僅僅得到外部的表揚與獎勵。過分強調外部動機的作用,只會讓學生產生功利思想,而不會產生持續深入學習的愿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充分發揮學生各種學習動機要素的作用,同時又要堅持以“內部動機為主,外部動機為輔”。
3.把激發與維持學習動機既作為手段又作為目的
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從學習效果看,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是提高數學學習效率的手段;從長遠的教育目標來看,良好的學習動機的形成又是效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當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成為他們的內在需要,興趣成為其基本的數學素養時,他們將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在的表揚、鼓勵,而能自覺地學習數學。
二、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要講究策略
1.激發動機,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感到有趣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是一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為了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充滿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要深入挖掘,對一些知識點進行重組設計,創造性地教,讓學生主動建構,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的課尾,我對同學們說,如果對這節課的知識還有什么疑問,可以和老師聯系,老師的電話號碼是這幾個數字。出示:
A: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B:比最小的合數少1;C:最小質數的4倍;D:既是偶數,又是奇數;E:10以內既是合數又是奇數的數。同學們興奮異常,在下面輕聲地議論起來。一會兒,學生都大聲地報出了號碼,無一出錯,效果絕佳。由此可見,學生有了興趣,學得輕松,不但師生關系更加親近、和諧,而且效果好,學生學習動機得到激發,自主學習能力也必將得到增強。
2.維持動機,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到有疑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當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之間出現“斷層“時,就會產生強烈的解疑心理。這時教師要保護學生的探究愿望,積極引導,讓學生獲得探究成功的認知體驗,從而使學習動機得以維持,主體意識得到鍛煉。例如,教學“簡算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出示:簡算2500÷500,學生會很快得出正確結論:2500÷500=25÷5=5。然后改編成2600÷500=______,學生利用已有辦法很快得出2600÷500=26÷5=5……1。當學生自以為是時,教師可不置可否地反問:“正確嗎?”有的學生馬上醒悟過來開始驗算。“呀!不對!商乘以除數加上余數不等于被除數。”“余數是100才正確!”“為什么余數是100才對?又該怎樣求出正確的余數呢?”學生產生了懷疑,然后小組合作、探究,最后解決了問題。學生學得很有勁,仿佛個個都變成了小科學家。
3.強化動機,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的有用
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可見數學是一門應用非常廣泛的學科。人們的生活、生產中經常要用到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讓學生真正體悟到知識的“神奇”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最有效途徑。例如,在“圓的周長”教學中,當學生不能直接用“滾動”“繞線”的方法測出小球形成的“虛圓”的周長時,通過讓學生探索、發現、合作、交流、歸納出求圓的周長的公式,再利用它來求周長就得心應手了。學生也自然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偉大神奇,深深地被數學所吸引。當然,這樣的例子很多,教師要在教學中設法把學生的視線引向生活,讓學生領悟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要用數學,使學生感到學好數學是自身的內在需要,愿學、樂學、想學,從而形成穩定、持久的學習動力。
培養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還有開展游戲與競賽活動、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解答開放題等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充分地激發、維持、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加強、主體作用得以凸顯,這樣,學生就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新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