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計教學要注重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從統計的角度思考有關問題,讓學生初步體會統計的價值?!敖y計觀念的形成不是教出來的,是在過程中體驗和發展的?!苯y計教學要注重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避免單純的統計量的計算。統計教學要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統計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去,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生活情境;體驗過程;解決問題;價值意識
學生應初步掌握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逐步形成統計的意識。通過統計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人、自然和社會,在面對大量數據時能作出較為合理的決策,形成數學分析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時,應引導使學生有意識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并根據數據做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進行交流。
一、利用生活情境,體會統計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新課標指出:統計教學要注重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要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經歷統計過程。教學中,我能利用學生熟悉的事,培養他們有意識地從統計的角度思考有關問題,讓學生初步體會統計的價值。
剛入校的小朋友要做校服,我按照學生的身高,將學生的校服分XL、L、M三種型號,先幫學生量身高,并告訴他應是什么型號,等所有學生量完后,再讓他們按校服的型號統計總數;開運動會時,我讓學生到記錄牌前及時了解各班的得分情況;愛心捐款時,學生幫忙整理捐款,提議要先把錢按幣值分開數,再算總數……統計就在學生觸手可及的地方,只是學生沒有意識到,教師要把這些素材提取出來,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去體驗、感受統計的價值。
二、體驗過程,感受統計樂趣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探索中獲得經驗,掌握知識和技能。“統計觀念的形成不是教出來的,是在具體過程中體驗和發展的。”因此,在教學統計時,要注重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避免單純的統計量的計算。
一年級下冊的《統計》學習,要求學生記錄隨機事情的信息,隨機事件里的信息往往是毫無規律、陸續出現、稍縱即逝的,簡潔方便的記錄方法才能保證所記錄的信息準確。
我設計了海寶摘餅干的情境,讓學生想辦法記錄餅干掉下的塊數。餅干掉下的速度較慢,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記錄,有的學生,看到一塊餅干就把這塊餅干的形狀畫出來,最后畫了一串圖形;有的學生把三種形狀的圖形分開記錄;有的學生用寫數字的方法記錄,掉下幾個就寫上幾;還有的學生用畫“√”或其他簡單符號的方法進行分類記錄的……我沒有比較各種方法的優劣,也沒急于把畫“√”的方法推薦給學生,而是先組織學生交流,說出自己的方法,在大部分學生都了解到多種統計方法后,我組織了第二次統計。不過這次我加快了餅干下落的速度,加快到只夠畫“√”的速度,那些用畫圖形、寫數字的方法記錄的小朋友手忙腳亂,卻不得其果,而那些用畫“√”方法記錄的小朋友,卻不慌不忙,井井有條。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了統計的快樂,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解決問題,提高應用意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教師要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通過統計的學習,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上面的課例結束前,我又提了一個問題:你們知道我們學校老師上班使用的交通工具的情況嗎?步行?公交車?自行車?摩托車?私家車?哪種情況多?剛開始,小朋友都是亂猜,經過討論交流,小朋友一致認為“需要調查一下。”
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組負責調查一個年級,并要求將調查情況制成統計表,學生可興奮啦。下課后,他們鉆進辦公室,做起了小小統計員。全部調查完畢后,我又組織大家一起交流、匯總、分析——騎摩托車上班的老師最多。通過調查,不但調動了小朋友的積極性,而且鞏固了統計的方法,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統計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意識、一種思想、一種需要,統計能為學生今后改善和提高學習生活質量帶來益處。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統計活動,以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統計過程為主線,并及時引導他們對生活中的現象事物做出統計、分析,讓統計成為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好幫手。
(作者單位 江蘇省靖江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