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而實驗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實驗探索而獲得新知識的教學過程。實驗教學所具有的實踐性、真實性是其他任何媒體所無法替代的,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必需的,這一點對于小學生尤其重要。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卻發現了一些問題,影響了實驗效果和教學目的的順利實施。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學生實驗常見的問題
1.學生不會做,動手能力差
在分組實驗中發現,不少學生不會做實驗,操作能力低,具體表現為,上實驗桌就緊張,手忙腳亂,無從下手;或者看別人怎么做,就跟著怎么做,結果不是忘了步驟就是忽略了注意事項,甚至一個步驟重復幾遍仍做不好。總之,學生對實驗步驟和要求不熟悉,不會做,達不到實驗的目的。
2.學生不敢做或不愿做
在實驗課堂中,發現不少學生在分組實驗中不動手、不操作,只是在一邊看著別人做。還有的學生怕臟怕累而不愿做。以上情況使部分學生失掉了鍛煉機會,動手能力也受到了很大限制。
3.學生僅為新鮮、好玩而做
實驗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實驗目的不明確,在實際操作時不能嚴格地按照步驟去做,而是對某些儀器、某些現象覺得新鮮好玩,甚至是亂動、亂摸、亂做。這樣不僅達不到實驗目的,還耽誤了其他同學的時間和機會。
4.學生鍛煉提高的機會少
在課本中學生能做的分組實驗不是很多,有時受自然條件和教學設施的限制,學生能做的實驗就更少了。學生實際操作鍛煉的機會少,也嚴重影響了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學生實驗能力的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采取以下措施來逐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1.課前預習,認真記憶
在做分組實驗之前,老師要求學生預習要做的實驗,要熟悉實驗中的器材,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牢記注意事項,最重要的是記住實驗步驟和方法。例如,三年級空氣占據空間實驗,教師課前將實驗器材、目的、步驟等打印,分發給學生,這就提高了學生實驗的成功率。
2.耐心勸導,積極鼓勵
對那些不敢做、怕出錯、怕損壞儀器的學生,采取課上課下談心的方法,鼓勵他們大膽去做。
3.明確任務,重點幫扶
對于那些在實驗中出于好奇、亂動亂做的學生,給他們明確的任務要求,屆時老師監督、抽查。另外,在分組時將這樣的學生分到不同的小組,讓操作能力強的學生與他們結成幫扶對子,重點幫助這些學生。
4.創造條件,統籌安排
由于學生在實驗室做的僅限于分組實驗,學生的動手機會很少,操作能力也很難提高。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以下措施來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
(1)充分利用演示實驗
有些演示實驗,首先老師演示,然后再找幾個學生上臺來演示、操作,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增加了學生的動手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動手欲望,使他們不僅想做,還能越做越好。
(2)鼓勵課外科技活動
針對學生課上動手機會少的現象,鼓勵學生結合課本內容,課外制作一些簡單教具,也可以飼養小動物、種植一些花草、蔬菜。
經過以上對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明顯提高,學生不僅能在實驗臺前積極主動地操作,同時動作的速度和成功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達到了實驗目的和要求,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實驗技能。
(作者單位 河北省樂亭縣龐各莊鄉闞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