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真誠地評價一節課,對教者是一種尊重,肯定優點,可以讓教者更自信;聽到問題,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也會有一種反思。科學地進行評課,于他人、于自己都有利,它是總結和推廣教學經驗的方法,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渠道,是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的平臺,是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保障。
一堂課,究竟要從哪些方面評起?總結當前評課的情況,不外乎以下十點。
一、評確定的三維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否全面、適宜、達成,是否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位老師在“1000以內數的認識”中是這樣確定三維目標的:
1.知識與技能: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萬以內的數。
2.過程與方法(重點包含兩個方面):(1)數學思考。能對現實生活中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會用數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簡單問題。(2)解決問題。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數學方法來解決,并可以借助數學語言來表述和交流。
該教師在確定三維目標時,能夠依據課標對第一學段的要求,確定知識目標;在過程與方法的設計中,把握了兩個原則,一是數學思考,二是解決問題,將數學的特點體現的非常充分;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考慮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將知識融入現實情境中進行認識和感知,并能訓練學生借助數學語言表達和交流。像這樣的目標就很科學。
二、評設計的教學步驟是否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層層拔高
教師設計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應當有針對性,沒有一個教材和教案能適合所有學生。一節課的設計,實際上就是教師的一次創新。
評課時,要評出教師是否設計了對學生的知識預測;依據舊知設計的新知呈現,是否為學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是否有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解決新知識后,要看教師是否設計分層拔高的內容,也就是課堂上的鞏固練習是否有層次,有梯度;是否對后期學習有鋪墊。教學步驟的循序漸進,節節升高,這是評價一節課優劣的重要標準。沒有思維的爬坡,不算是好課。
評課中還應該關注到學生課堂的生成,如果學生有水到渠成的跨越式生成時,教師還硬拽著學生倒回去往預設的環節中走,那就違背了教育原則。
三、評問題的設計與處理是否科學、合理
提出問題和處理問題是教學永恒的主題。在評課中,要看問題設計得是否科學、有效,學生是否對問題有興趣,問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夠打破學生處于平淡的心理狀態,引起探求問題答案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
比如,在教學《畫家和牧童》一課時,有位教師在開課伊始,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是一個怎樣的畫家?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引導學生閱讀第一自然段,知道這是一個著名的畫家,從“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看畫的人沒有不點頭稱贊的,有錢的人還爭著花大價錢購買”這個句子看出來的。至此,這個問題就算結束。
然后再讀第二自然段,開始了第二個問題的探究:畫家戴嵩是怎樣畫畫的?這樣的設計看似將閱讀情境融入了問題之中,按照文章的行文思路進行著,似乎比較合理。其實,忽略了“著名”一詞在全文的作用,后文中戴嵩作畫的動作和眾人的稱贊都是對著名一詞的詮釋——因為著名,所以“他一會兒濃墨淡抹,一會兒輕筆細描,很快就畫成了”;因為著名,所以“圍觀的看了紛紛稱贊”;更是因為著名,所以眾人迷信他是權威,看不出他的錯誤之處。評課時,應該指出該問題的設計比較好,能夠用一疑而領全篇,但也應該指出,在問題處理上,因為對教材把握得深度不夠,而導致將好問題用浮淺了。
四、評教師的語言是否科學、規范、準確、完整,且具有靈活性
教師語言的科學性、規范性主要體現在課堂用語的準確、精煉、邏輯性上。如果一位教師對所執教的知識表述不夠準確規范,對解題思路的論述缺少條理,對問題的解答似是而非,模棱兩可,就遺失了作為教師應該具備的語言機智。
如果作課教師在引導學生時,沒有強調如商不變性質中的“同時”,三角形概念中的“圍成”,梯形概念中的“只有”等這些重點詞語,就視為語言不夠規范準確。如果對易混淆的數學詞語和概念的區分不做重點指導,如“時間”和“時刻”,“除”和“除以”,“增加了”和“增加到”,“整除”和“除盡”等,也視為教師語言的遺失和缺少準確完整。
如果在表述一些思維過程或方法步驟時,能夠運用“因為……所以……”“先……然后……最后……”“根據……得出……”等,就視為教師語言表述的完整、準確、有邏輯性。如果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只會說“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而不指出棒在何處,了不起在哪里,就起不到鼓勵學生的作用了,這也是教師語言的科學和完整的表現。所以在評課時,一定要關注到教師課堂語言的表述。
五、評是否突出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是否做到了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高效課堂的靈魂,便是此節課重難點的突破。在評課中,要關注教師課堂上對重點知識的時間分配是否合理,對難點知識的引導是否科學。比如,一位英語教師在上對話課時,開課初,用了8分鐘的時間復習舊單詞,之后用了25分鐘左右的時間教授四個新單詞,剩余時間就進行了“...on the...”“...in the...”這樣的句型練習,每個句型練習只有兩遍,而且復習到的單詞和這個句型訓練沒有任何關系。這樣的課堂就是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沒有吃透,教學內容也沒有達到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評課中,要指出問題所在和出現問題的原因,要指出突破的重難點。要做到這些,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明了學情,合理預算時間。只有這樣,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六、評教學氛圍是否寬松、民主
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可以使學生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寬松和諧的環境可以依靠故事、游戲或生動的情景來創設,還可以借助形象生動、富于智慧的語言,借助教師真誠溫暖的微笑、鼓勵的話語、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那么,評課中,就要指出教學氛圍的優劣是源于什么,要指出一節課激烈的辯論、敏銳的思維、活躍的語言是因為教師設計的活動形式還是教師自身的語言機智,這些,都是評價課堂氛圍的內容。
七、評學生學習過程是否主動、積極,是否有動手操作或合作交流的實踐活動,是否注重了創新意識的培養
新課程一個重要的理念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我們在評課過程中,自然不能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新課程理念的關系。
科學課《溫度和溫度計》,一位教師課堂上是這樣表現的:第一步,她讓學生品嘗三杯不同溫度的飲料,引出溫度的概念;第二步,強調了冷熱這樣的重點詞后,又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小組討論總結出溫度計的結構;第三步,她引導學生握住溫度計的不同位置得出溫度變化的原因;第四步,她又啟發學生去測量教室溫度,總結出測量的正確方法;第五步,組織各學習小組進行了激烈的小組合作競賽,練習溫度正確的讀法和寫法。
課堂上,這位教師只提示了一下測量的三種方法哪一種正確,其余環節和知識內容全部由學生合作探究、自主觀察而獲得。這樣的課堂就做到了“為學生提供更多‘做’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學習、體驗,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符合新課標理念和要求,評課中要大力提倡和鼓勵。
八、評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科學、恰當
一節課,學生不僅要學到知識,而且要掌握學習這些知識的方法和手段,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予魚不如授予漁”。同樣是《溫度與溫度計》這節科學課,如果學生一節課沒有動一下手,沒有自主探究的過程,所有知識的獲得都源于教師的演示和講解,那么,這位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就太單一,只運用了演示法和講解法,而學生的學習方法更是陳舊,只有聆聽的資格,這就表現出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陳舊落后。評課中,針對新課程提出的關注過程和方法這一目標,評課者就要誠懇地指出問題,并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
九、評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節課成功與否,歸根結底要看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學手段再現代化,教學過程再流暢,老師講得再激情飛揚,課堂上學生活動再熱鬧,40分鐘結束了,學生卻還是一問三不知,這節課肯定是失敗的。所以,一節課中,95%的學生表現是否主動積極,獲取知識的過程是否明顯,知識檢測的內容是否順暢,都是評價教學效果的內容。
比如,一節語文課結束了,學生連課文也沒有讀通順,又怎么能說教學有效果呢?一節《三角形的認識》結課了,學生只知道等腰三角形的名稱,或者直角三角形的名稱,能說教學效果達標嗎?評課中,我們教師一定要將教學效果當做主要評價內容,不可避而不談或者一言帶過。
十、評教師的基本功是否扎實過硬
1.要評教師是否能熟練地掌握和正確運用教具、學具。是否能根據需要,自己設計制作教具,指導學生制作和運用學具,以提高教學效果。
2.要評教師的粉筆字是否規范,板書是否工整、美觀、突出重點。
3.要評教師的教態是否大方自然,給人以親切感。
4.要評教師能否靈活處理課堂的突發事件,體現駕馭課堂的綜合能力。
此外,教師在評課時,不能只講優點,敷衍了事;也不能全說缺點,一無是處。我們要謙虛真誠,抱著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去評課。唯如此,才能讓教者有信心、有進步,聽者有收獲、有動力。達到評課的真正目的。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市延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