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的識字量較大,使得一年級的識字教學顯得枯燥而繁重。因此,如何能讓乏味的識字教學變得有滋有味,一直成為教師探索的問題。經過自身的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重“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學習成功的第一步。它既能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能力,又能提高課堂效率。為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生字的習慣,首先,我教會他們熟記一首兒歌:拼拼音節讀準音,看看結構認清形,連成詞語理解義,自己學習記得清。其次,用語言激發他們,比如說:“同學們,明天我們又將認識一些新的生字寶寶,看看誰的眼睛最亮,能最先把它們請出來。”孩子們個個把手舉得高高的,爭著說:“我能!我能!”第三,做到及時檢查預習情況,給做得好的學生貼上小紅花或五角星。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養成了課前預習的習慣,每次上新課時,大家早已在文中圈出了生字,并給田字格中的生字注上了拼音,能力強的同學還組好了詞。課前預習好了,課堂上學習起來也就輕松多了。
二、重“課堂上寓教于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形式多樣的識字環節,讓課堂充滿趣味性和新鮮感,使他們在學習中能充分體驗到識字的快樂。例如,可以通過圖片、多媒體動畫或即興表演等,讓學生在直觀形象中識字,在教學《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中的生字時,我便充分利用了這一資源。如教學“澆”字,我先把一張“小白兔給白菜澆水”的圖片貼在黑板上,問:“小白兔正在干什么呢?”“在給白菜澆水。”“噢,澆水的‘澆’字怎么寫呀?”隨即在圖片下面寫上“澆”字,學生很快就認識了這個字并明白了“澆”跟“水”有關系,所以是“氵”旁。而“翻”字則是打開多媒體課件,看小白兔翻地的動畫,進而引導學生認識“翻”字。
三、重“識字于生活中”
語文本身就來源于生活。在識字教學中,我教育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鼓勵他們從“同學的名字”“家庭用品的名稱”“墻上的標語”“家中的對聯”中搜集生字寶寶,班上每個禮拜舉行一次“識字擂臺賽”,讓學生把生活中自主識字的成果進行展示和交流。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識字欲望,又能讓他們從小就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總之,識字教學固然繁重,但是只要我們掌握好方法,讓孩子們課前主動地學,課內生動地學,生活中投入地學,就一定能化難為易,化枯燥為有趣。
(作者單位 江西省吉水縣文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