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中選用內容、情感、節奏合適的背景音樂,能把學生帶到課文那千姿百態的大千世界中作一次情感體驗的旅行,激起學習興趣,喚起思緒萬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如何為課文選擇恰當的背景音樂?筆者認為,“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把心思花在一個“融”字上,在“潤物細無聲”中,真正讓美的音樂推動語文的學習。
一、背景音樂的內容要與文本吻合
學好一篇課文,首先要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小學生受年齡的限制,生活經歷缺乏,頭腦中儲存的表象不多,單純使用講授教學法,會使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不可忽視的是小學生也有一個長處,那就是習慣于接受直觀感知。選擇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背景音樂,恰恰能調動學生的口、手、眼等多種感官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效果更好。
二、背景音樂的情感要與文本交融
我們的教材中蘊含著許多人情物趣,等待學生去挖掘和體會。我們應當披文以入情,充分發揮課文的情感因素,以悅耳、動聽的背景音樂架起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橋梁,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
1.導入時渲染原始情感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自始至終學生的情緒都是高漲的,在導入這個環節中進行情感渲染十分重要。因為這時喚起的情感是最原始的情感,以此為基點,才能達到整節課的強烈共鳴。
如,《微笑著承受一切》一課,講的是桑蘭不幸從馬箱上摔了下來,忍受著劇痛仍詢問比賽的情況。在得知自己癱瘓后,她沒有哭泣,而是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和自身殘疾進行著一場沒有終點的較量。
2.高潮時激起情感共鳴
課堂教學要達到的理想效果是:課未始,興已濃;課正行,興愈濃;課已畢,興猶濃。興至最高點,情感便噴涌而出。不要扼殺這種沖動,在背景音樂的襯托下,配上聲情并茂的朗讀,能起到激勵人心、振奮精神的作用。
如《每逢佳節倍思親》,說的是王維離開家鄉,和親人分離,在九月九日佳節之際,特別思念自己的兄弟,希望能和家人一起登高望遠。這不僅是詩作者的心愿,也是大多數因父母出門在外,不能經常得到關愛的學生的共同心愿。
3.回味時領略美好意境
學習一篇課文時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固然重要,同時欣賞文章中的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也必不可少。許多課文具有“弦外之音”,有些可以用語言來表達,有些卻只可意會。如果邊讀段落邊聽音樂,于緩緩響起的音樂中體會內涵,就能讓人直接領略其中豐富的美意。
三、背景音樂的節奏要與文本同步
課堂中選擇的背景音樂與文本節奏合拍,會使人馬上進入課文的意境,達到共鳴。有的文章前后情感變化較大,就該選用起伏明顯的曲子,如《黃河協奏曲》,有的文章情感輕松快樂,就該選用輕快悠揚的曲子。
總而言之,巧選背景音樂的關鍵看效果,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才能在課堂中及時切入,使語文課堂成為美麗的課堂。語文學習也將會在愉快的情境中得以升華,學生也將在音樂的熏陶下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嘉澤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