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教材,培養學生語感,讓其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通過仿、續、改、擴的練筆方式,樹立他們的信心。現實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因此要帶領學生融入生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眼睛探尋生活點滴的真諦,抒寫自己的獨特感受。同時,在教師點評、生生互評、學生自評中,讓學生學會修改,感受寫作的樂趣,飽嘗成功的快樂!
關鍵詞:巧用教材;積累;修改;評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而今,盡管教師在寫作上高深莫測地啟發、引導,但還是只有少數學生闖出了“暗胡同”,大多數學生仍“談文色變”。如何讓學生愿意寫、喜歡寫,怎樣讓學生從“暗胡同”走進“光明”的寫作中去呢?在此,就有效提高學生寫作水平進行一些探討。
一、巧用教材,樹立寫作信心
張載有言:“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課堂是學生學習習作很重要的一個地方,教材中安排了許多名家名篇、經典文章,怎樣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呢?筆者認為憑借教材有效地進行習作教學是樹立學生寫作信心,激起寫作熱情,提高寫作水平的第一步。這需要在巧讀,理解文本,實現和作者對話的基礎上,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通過仿寫、改寫、擴寫、續寫等方式,打開思路,將間接經驗內化為直接經驗,在習得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
1.仿寫
仿寫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掌握的過程。如,學習了《白楊》《桃花心木》,就可采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來練寫《行道樹》《路面上的小青石》《路燈》等;學習了《鯨》《蟋蟀的住宅》我們就可以讓學生運用一定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去描摹各種動植物。同時,我們還可以模仿文章典型的一方面,比如開頭、結尾、精彩語句、精彩句式。這種模仿也是靈活運用已積累的詞語、句式、文段、文章、幾種修辭句式、有效的知識遷移,變呆板為生動,變陌生為熟悉,讓童真童趣如涓涓細流躍然紙上。
2.改寫、擴寫
改寫、擴寫的過程是對文章再認識、形象化、生動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在遵循文章本身合理化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的過程。如,把《兩小兒辯日》改寫成記敘文,可把兩小兒“辯”的場面寫得激烈、生動。把《江畔獨步尋花》擴充成一幅爭奇斗艷、彩蝶翩翩、鶯歌燕舞的春日江邊美景等。這樣的練習可以增強學生語感,豐富學生想象力,使學生的寫作更加有條理。
3.續寫
續寫的過程則是仿寫、改寫、擴寫的更高層次的練習。一方面,它要求學生與作者有共同契合點,并以事情發展規律、語言風格要求保持一定的承接性為基礎;另一方面,它也尊重學生在語言、思維上的個性化,為學生的創造性留有足夠的空間。
可見,把課文閱讀作為習作題材的來源,可以消除“無話可說”,說假話、大話、空話、畏懼作文的心理,有助于提高學生習作的興趣,可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化寫作。
二、勤于積累,豐富寫作內容
生活就是學生作文的源泉,積累就是要學生走進生活。教育家崔巒的教學文集《求是·崇實·鼎新》中也說道:“要重視把工夫下在作文教學之外……一靠親歷、實踐;二靠觀察自然、社會;三靠大量閱讀,廣泛涉獵。”這幾種都是積累重要途徑,教師可有意識地教會學生觀察生活,并創造條件,設置環境,引導學生捕捉寫作素材,并時刻從閱讀中汲取營養,讓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嗅覺變得靈敏。
1.融入生活,捕捉寫作亮點
(1)創設活動情境,寫作與生活零距離
為了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萌發強烈的表達欲望,教師可讓習作教學貼近生活。我曾在課堂上和學生們玩“踩氣球”的游戲。活動開始前,我先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留意活動的開始、經過、結果,注意活動過程中人的行動表現、表情、神態、心理活動。然后,讓學生通過交流、口述,最終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寫出自己心中的那份快樂。
(2)學會觀察,勤于“記賬”
人是生活中的人,為什么面對同樣的寫作素材,有的學生文思如泉涌,而有的卻才思枯竭呢?關鍵就在于“觀察”。首先,教師可結合課文的教學,在仿寫、改寫、續寫、擴寫的練寫中逐漸教給學生觀察周圍一切事物的方法,同時,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觀察到的材料中篩選出最有典型意義、最有表現力的生活現象,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2.閱讀積累,加深寫作功力
閱讀積累是寫作最重要的條件,閱讀積累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寫作的質量,關系到一個人知識的寬廣程度,以及心靈和思想的成長。為提高學生興趣,做到勤于閱讀,教師必須抓住學生喜歡童話、故事等的特點,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在閱讀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同時,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學會思考的習慣,遇到某些有自己心得的語句,應在空白處做批注;對某些有疑問的地方,應在旁邊質疑,這樣會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樂于修改,鑄就寫作精品
托爾斯泰說:“必須永遠拋棄那種認為寫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這還不夠。”可見,修改是成就好文章的必經之路。那么如何修改呢?
俗話說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教師要先下水示范,每次習作,有目的地選若干個學生習作中的典型片段,進行評改。這樣,學生從示范中,可以具體而直觀地感知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道理,等自己修改時,就不會無從下手了。然后,通過互相評改,教師把修改權還給學生,他們懷著好奇心,很有新鮮感,因此,審視同班同齡人的作文來格外認真。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建議,從別人的文章中學到長處,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從修改中找到寫好作文的信心。
四、善于評價,激起寫作熱情
習作教學不僅要重指導,巧批改,還要善于講評,要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有效的評價的同時,小心呵護學生的寫作熱情。
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可抓住文章中的閃光點寫表揚性的評語;同時,也可采取生生互評、學生自評,找出對方或自己好的地方,同時給予好的建議,這樣可以讓他們寫作起來更自信,更主動,從而在學生間掀起積極寫作的熱潮。每次習作之后,教師可把習作中的優秀作品匯集起來,在班級朗讀或積集成冊展示給學生,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自評作文的能力,調動寫作的積極性,還能樹立學生的寫作信心,產生強烈的攀登習作高峰的欲望。
筆者認為“暗胡同”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明燈。只要我們遵循新課標的理念,巧用新教材,拓展課堂,讓學生貼近生活,融入生活,感受生活,在修改和評價中體驗成功的快樂,享受寫作的樂趣,寫作水平的提高才不會太遠,“暗胡同”才不會“暗”,“談文色變”的無奈才會成為歷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崔巒.求是·崇實·鼎新:崔巒小學語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5]葉圣陶.葉圣陶文集.人文出版社,1958.
[6]魏書生.魏書生談語文教學.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開發區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