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來源于自然的、社會的、生活的、情感的、方法的等生態內容用語言文字符號記錄下來的文章。而閱讀教學課題研究廣泛開展,雖然大家都有關注語文教學的本質——聽說讀寫和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沒有直接關注語文學科教學的實質過程——生態的還原。這里,就結合閱讀教學“三部曲”的實踐,談談如何實施語文學科教學的實質過程——“生態還原”。
一、第一部曲——層面理解,彰顯閱讀教學的本質
理解文字層面上的內容是還原的前提。理解就是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進行字詞句段及語言基礎部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一夜的工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字、詞的讀寫,學習重點段第二自然段,圍繞周總理的勞苦和簡樸,讓學生找出“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邊看一邊思考”“公雞喔喔喔地叫鳴了”等詞句。通常教師教到這一步,學生自然就能理解總理的勞苦和簡樸,也就完成任務了。這時學生只會用一只眼睛看語文,學到的只是文字層面上的理解。
二、第二部曲——意境還原,揭示閱讀教學的實質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說:“語文教師要學會用好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文字,另一只眼睛看文字后面的東西。”這就是閱讀的實質——還原。還原的實質就是想象再現語言文字后面的內容。透過語言文字,通過舉象、造境,想象出自然的、社會的、生活的、情感的、方法的等等一幅幅生動的原生態畫面。
1.利用情景表演,還原文字后面的生活。通過角色表演、課本劇表演等形式,在課堂上再現一幅幅文本所營造生活的畫面感,這樣的還原方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更能讓學生在直觀的體驗中明白文字是如何表現生活的。例如,教學《老人與海鷗》一課,老人呼喚海鷗來吃食的語段是文本的一處點睛之筆。我抓住老人給海鷗取名字,老人呼喚海鷗的姿勢、語調,進行角色課本劇表演,再現畫面的還原教學活動。當一句句有聲有色的語言從學生的腦海中飛揚出來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有效地感悟到文字后面的“畫面”,成功地還原了老人喂海鷗聲音呼喚中蘊含的深深的愛,更讓孩子明白唯有細致地描寫生活的可感之處,文字才能在讀者的眼前還原成為立體的畫面,才能在讀者內心深處產生共鳴。
2.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還原文字后面的自然景觀。現代多媒體的普及,為語文教學的還原提供了生動直觀的手段。例如,《搭石》一課,在教學“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時,由于時代特征較明顯,現代學生不易理解、不能想象什么是搭石。直接利用多媒體手段,出示搭石的畫面,學生一目了然,很直觀地、有效地在腦海中建立起了搭石的樣子,幫助學生將文字還原成為自然景觀的畫面。
3.利用語言描述感悟,還原文字后面的情感。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當把文章讀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時其情境也自現。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例如,教學《紙船與風箏》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確定朗讀的重音、停頓、音調和情感,把朗讀的自主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第三部曲——寫作點破,回到閱讀教學的歸宿
點破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作者字詞句的表達技巧,學習寫作,是還原的關鍵,是閱讀教學中,打通語言文字與生活通道的最有效、最根本、最關鍵過程。閱讀教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與生活中走幾個來回的過程。在這個來回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語言的魅力,體會作者字詞句的表達技巧,體會文章蘊含的情感、情趣等,進行遷移習作。
1.結合背景資料進行點破。由于小學生閱歷畢竟較少,理解不了一些文字后面深沉的東西,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時代背景直接點破,以幫助學生加深體會。例如,在教學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句時,教師便加以點破,其實賈島開始寫的是“僧推月下門”,但他感到不滿意,欲將“推”易為“敲”。賈島騎驢行路時仍然在想著,一邊念叨,一邊比劃,到底是“僧推月下門”形象,還是“僧敲月下門”有感覺?不知不覺間,驢子闖進了時任京城行政長官韓愈的出行隊伍中間。擾亂京官出行,這可是一起不小的事件。韓愈在了解情況后,不僅未責怪賈島,還幫賈島一塊思考分析。這樣一來,才有了我們現在讀的名句“僧敲月下門”的產生過程,學生由此懂得了“推敲”一詞的來歷,也懂得了作文應注重用詞的準確,要學會推敲詞語。
2.抓住表現手法進行點破。祖國語言生動優美,各種表現手法為之增色不少。如,各種修辭手法、寫作手法、描寫方法等等。要讓學生感受語言美,學會運用優美的語言,教師就必須在教學時有意點破,使學生運用各種表現手法的技巧。如,教學《全神貫注》第三自然段寫羅丹把好友茨威格忘了的事后,教師進行點破,這段不是直接描寫羅丹怎樣修改雕像,但同樣也表現了羅丹做事全神貫注的精神。這種不直接描寫人物,而是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寫法叫側面描寫或間接描寫,前面直接描寫人物的方法叫正面描寫。讓學生明白,從多角度對人物加以刻畫,人物的特征才能更生動得表現出來。如果此時能進行一些相關的寫句子或片段的練習,學生的收獲將遠遠超過理解文本本身,這為學生平日作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運用對比進行點破。要讓學生很好地感受語言美,學習運用優美的語言,對比是一種十分直觀有效的方法,能使學生不僅深入體會到文章的優美,還懂得原來可以利用這些方法將話說具體、說形象,寫好作文。例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文中“他有時用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魚的動態,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時”,我便出示“他有時慢慢細心地畫魚的每個部分,有時快速地畫出金魚的動態,畫得很好。”讓學生討論哪組句子寫得更好,好在哪?學生通過自己的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原句運用了比喻手法,把青年畫畫時一絲不茍的神態、動作以及把魚畫活了這一意思寫具體、寫形象了。學生明白,原來可以這樣把話寫具體、寫形象。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建陽市莒口中心小學)